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disease/a_6416611.html 原创耿耿博物馆丨看展览
睡得好的夜晚都是相似的,睡不着的夜晚各有各的焦虑。
焦虑造成失眠,失眠加重焦虑,当代年轻人的睡眠就这样陷入死循环,全面完蛋了。
古人虽然没有电灯和手机,晚上睡不好觉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没追到心仪的姑娘——”优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能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可能是内心的痛苦忧愤无法排解——“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可能是忧心动荡的时局——“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也可能只是因为孤独没有人陪——“独坐不成寐,夜深天欲霜”……
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不论对古人还是今人,总有一些白日遗留问题,到夜间化成一把锯子在心上慢悠悠地磨,让人不甘心乖乖闭上双眼。
为了对抗失眠,古人付出的努力不亚于今人,在“如何睡”这个问题上消耗了很多脑细胞。古人睡觉有多讲究?
想要睡得好,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
我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字。一天的最后一个时辰,对应现在的晚上9:00-11:00,叫做“人定”,意思是夜很深了,人们都已经歇息了。
这个时间是古人认为的最晚入睡时间。《孔雀东南飞》里写刘兰芝被迫嫁给太守的儿子,当晚决定自杀,选的时间是“寂寂人定初”,大约现在九点多。刘兰芝能在这个时候“举身赴清池”,可见这时大家都已经睡着了,没有人会阻碍她的行动。
西汉雁鱼铜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不要惊讶古人睡得如此之早,毕竟那个时候没有电灯,夜晚照明最亮的蜡烛不是寻常人家能用得起的。趁着最后一丝天光将诸事收拾妥当上床安歇,待天幕黑透,万里平原一片漆黑静谧,只剩星光月光,才是古代大部分地区的真实画风。
当然古代晚睡的也不在少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是白天没嗨够,晚上点着蜡烛继续玩;“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是喝酒喝得忘了时间,连家门都进不去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被朋友放了鸽子,只好自己下棋自娱自乐;“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这是和情人约会舍不得分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这是对爱豆崇拜到无以复加,激动得不愿睡觉大半夜研读爱豆的作品……
南宋马麟《秉烛夜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夜半挑灯更细看”的陆游大大自己并不提倡熬夜读书,他认为晚上读书最晚不应超过“二鼓尽”,二鼓也就是二更,同样对应晚上九到十一点。这和明代人提倡的“夜读书不可过子时”基本一致。
由此观之,各个时代都不赞同熬夜。像李贺那样为了写诗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寻章摘句,一直写到晓月当帘,熬了个通宵,就更不可取了。难怪二十四岁就去逝了。
明王铎《李贺诗帖》故宫博物院藏
地利
古人在枕头上下的功夫可不比现在的淘宝商家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绣枕,出土时内填中草药佩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保健药枕。
“长寿绣”药枕辛追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宋代养生学家蒲虔贯对药枕方有很深的研究。他在《养生要录》里介绍了许多药枕的功效。竹叶枕,清暑去热;荞麦皮枕,清热去火;菊花枕,清凉明目。
陆游非常推崇菊花枕。二十岁时他写诗记录自己采集菊花做枕头:“余年二十余,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六十多岁时想起二十岁的经历,又写了一首《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采得*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可见对菊花枕是真爱啊。
清奚纲《竹菊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古时各大医家都对药枕的功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三国时期华佗首先提出了“闻香祛病”的原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绿豆甘寒无*,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中记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
人和
按时上床准备入睡,有了好的枕头被褥,硬件设施准备好了,可心里的弹幕一条条飘过,情景剧接连上演,还睡不着怎么办呢?
古人讲究“先睡心,后睡眼”,苏东坡在睡觉上颇有心得。他有一回跟朋友详细地分享了他的入睡法则,最后还叮嘱一句“慎无以语人”——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他对睡的看重不亚于吃,简直是个大可爱。
元佚名《竹榻憩睡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苏门入睡法则”第一步是安置四体,躺在床上以后一定要让身体感觉到放松安稳,如果有哪一处觉得不自在,就要调整,换个睡姿?垫个靠垫?总之一定要尊重身体的感觉,找到最舒适的状态。第二步,闭上眼睛听自己的呼吸,直到呼吸变得均匀平直,这时候要体察自己的内心,去除种种杂念。
这样不到一顿饭功夫,四肢百骸无不通和顺畅,人渐渐进入梦乡。这样一觉之后,醒来神清气爽。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去除杂念,苏轼介绍完他的睡眠秘方后,特意向朋友强调“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也”,“天君”是心的代称,只有先把心态整好了,杂念除干净了,才能顺利进入睡眠。心里搁着事儿,能睡得着才怪。
元佚名《四睡图》(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说到底,睡不着其实是你自己根本不想睡着,沉溺于白日种种不能自拔,期待的吃喝玩乐得不到,讨厌的考试加班扔不掉,烦恼充斥着黑夜,焦虑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
这个时候不得不羡慕宋代“睡仙”陈抟,比苏轼还会睡。他在《对御歌》中直截了当地写道:“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觉睡得高兴了连被子枕头也不需要,“震雷掣电*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陈抟是个隐士,在华山顶上放开肚皮酣睡,电闪雷鸣也惊不醒他。
早睡还是晚睡,菊花枕还是竹叶枕,或许都不重要,那种“震雷掣电*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的心态,或许才是古人留给我们治疗失眠的最佳药方。
明朱瞻基《武侯高卧图》故宫博物院藏
现在很多年轻人为失眠而苦恼,但这种苦恼早就被古人经历过了,失眠代代无穷已。你失掉的眠,你耽溺的夜,曾有千千万万的人有经历过同样的痛苦,你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时间和历史带来的安慰。
对抗失眠,不如试着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换个更加舒服的枕头?最最重要的是:保持放松的心态。
预祝今夜安眠,一宵好梦。
参考资料:
(宋)李廌《师友谈记》
肖薇《古人与药枕养生》
杭东《陆游的药枕养生法》
刘萌《古人睡眠养生十法》
孙丽丽《古人睡眠有方》
原标题:《为了睡个好觉,古人有多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