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秀才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学历原来我们被影 [复制链接]

1#

当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尤其是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古代剧,对于“秀才”这个称呼并不陌生。但是大家对秀才真正了解有少?是否只认为秀才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的,所以地位并不高。

在电视剧里,秀才一向是倒霉的角色,看上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大家都陷入了误区,秀才真的是地位低下,没什么权力吗?其实并非如此,秀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那么秀才放在现在是什么样的身份?

01古代的科考制度

想要了解秀才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就要先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能听到,有人将科举和高考放在一起比较,说考上大学就是考上状元,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科举制度自古有之,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对于科举取士的规则大不相同。在夏朝开始,中国古代实行世袭制,也就是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官位,由于当时是奴隶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上层社会的。

到了春秋战国,士大夫开始进入历史的舞台,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得到君主的赏识,从而鲤鱼跃龙门,飞*腾达。但是有才能的士大夫,更多的也是出身名门望族,或祖上有点儿基业,贫民出身能够走到最后的真是寥无几人。

而到了汉代,这是第一个启用,平民百姓能够入朝为官的选官*策,也就是我们常听的“举孝廉”。这也是统治者为了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孝廉是由当地的长官推举产生,再由中央的官员进行复查,才能够确定孝廉的身份。

那孝廉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吗?并不是这样,成为孝廉以后,还要在向上推举。能够成为茂才,才能够在朝中担任很好的官职,茂才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由此可以看出,茂才的地位其实很高,能够成为茂才都是不可多得的栋梁。

在三国时期,其实是沿用了汉代举荐制度,由地区长官推荐。但与汉代不同的是,那时候推荐的名额更少,一年只能推选出一个人。这样的比例就好比是,每年每一个地区才能出来一名高考状元,这还能说秀才的地位不高吗?

直到隋炀帝登基后,才正式地形成科举制度,开始运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这样的改革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世家大族,运用权力和金钱垄断官位,导致朝廷里都是酒囊饭袋,没有真才实学。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使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寒门学子有了出头之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逐渐地出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个时候秀才就成了基础,只有成为了秀才,才有资格继续科考。

02考上秀才不亚于西天取经

而在古时候,学子们学习的四书五经、策论等,不比现在当的数理化要简单,否则也不会有“十年寒窗”的说法。

在现代社会中流行着,大学是人生的敲门砖的说法,而在古代社会,只有成为秀才才有资格接着参加科考。也就是说,现在考大学要比古时候考秀才容易得多。

但是秀才的地位,也不是一直水涨船高,在宋朝他们的地位就比较低。当然宋朝大文豪比较多,也更加重文轻武,秀才更是一抓一大把。对于有资格参加科考的学子都称为秀才,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秀才地位真正提高的时期是在明清,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难上加难。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朝廷出的题目也是十分刁钻,而且在明清还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点。

这就导致每年参加科考的人数超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就要严把质量关。众所周知,乡试是只有成为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那么成为秀才需要经历什么呢?

首先就是要读书,不管是读私塾还是自学,只要到当地官府报名,就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在清朝这叫做童子试,童子试分为三个阶段也是层层考核。合格以后就能成为被官府认可的秀才,拥有了进入官府兴办的学堂学习的资格,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

能够历经乡试、会试、殿试考验的秀才,就会成为进士,也就代表着有了做官的资格。但也不难看出,考上秀才就难如登天,更别提考中进士甚至是高中状元了。

03秀才地位进一步提高

如果你觉得秀才的地位,在明清时期就达到了顶峰,那就错了。秀才的地位真正达到顶峰是在晚晴,那时候能够做官的都是读了半辈子书的人,就是因为晚晴的官场竞争压力大。

甚至有人读了一辈子书,本以为满腹经纶,到了考场上却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如果考到五六十岁才考上,那么接着考举人已经不现实了,他们就会在当地开设私塾,或者被官府聘请作为学堂的老师。

就说现代社会,小学老师至少也要是本科学历出身。所以成为秀才就能当上老师,放在今天也得是个一本毕业的大学生吧。那么到了七老八十的秀才,还在考举的人也存在吗?当然存在,古人对待读书有着莫名的执着追求,毕竟考中了就可以吃皇粮了。

04结语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读书一直都是人们心中最执着追求的事情。只不过相较于古时候艰难的学习环境,如今的我们都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资格,这就是时代进步的意义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