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医谈药朱步先朱良春教授应用益母草经 [复制链接]

1#

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二经,长于活血祛瘀,为妇女经事不凋、产后瘀阻腹痛诸疾之要药。其子名茺蔚子,又名小胡麻、三角胡麻,主治略同,尤擅解郁平肝、活血祛风之长。

至于两者区别,李东垣谓“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朱老则认为:“二味活血祛瘀之功近似,若论利水,则益母草为胜。”

一、消风止痒

《本经》早有“瘾疹痒,可作浴汤”的记载,内服之功亦相近似。朱老认为:“益母草的消风止痒作用,全在其能人血行血,盖血活风自散也。”风疹之疾,初起当侧重宣肺,盖肺主皮毛,肺气开,风气去,痒遂止耳。若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顽固者痦癳硬结难消,令人奇痒难忍,甚或心烦不寐。此时当宗“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旨,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采用养营、活血、清风之品,方可奏功。朱老恒以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至30克),伍入益母草、紫草、红花、白鲜皮、白蒺藜、徐长卿等,奏效较捷。

案例:

一王姓女,34岁,痒疹已起二月余,曾经强的松、扑尔敏等治疗,尚可控制,但停药复作,又服祛风止痒之中药多剂,收效不著。就诊时痦瘟布于周身,其色或白或赤,并可见多处搔破之指痕,每逢外出吹风则疹出尤多。

脉浮弦,苔薄。此因久发体虚,卫外不固,兼之营中郁热未清,风邪留着。亟宜益气固表,活血消风。乃予:

生*芪20克,防风6克,生地30克,当归、赤芍各10克,川芎5克,益母草、稀莶草、徐长卿各15克。

连进5剂,瘙痒锐减,疹块渐消。继服10剂,顽疾得瘥。

二、平肝降压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乎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晶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

朱老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克,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

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克、杜仲12克、桑寄生20克、甘草5克。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各12克,钩藤20克,生牡蛎30克;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大生地各15克。

病案:

一周姓女,93岁,夙患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片。今测血压为23.7/14.1千帕(/毫米汞柱),经常头晕且胀,肢麻身痛。近半月来,又增腹中隐痛,腹泻、日三四行,更觉疲乏难支。脉弦劲,苔薄。缘风阳偏亢,脾土受戢。治予潜阳熄风,抑木安中。药用:

益母草、生牡蛎(先煎)各30克,桑寄生、钩藤各20克(后下),白芍12克,乌梅肉6克,木瓜10克,甘草5克。连进8剂。血压下降至20/11.7千帕(/88毫米汞柱),腹泻已止。仍从原方出入,调理而安。

三、利水消肿

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必须大剂量。曾验证:若每日用30~45克时,利尿作用尚不明显,用至60~克时(儿童酌减),始见佳效。鉴于其具有活血、利水之双重作用,故对于水、血同病,或血瘀水阻所致之肿胀,堪称的对之佳晶。应用概况是:

1、用于肝硬化腹水:此症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乃气血水相因为患,其病位在肝,恒多“瘀积化水”之候。朱老治疗腹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之鼓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恒以益母草克(煎汤代水煎药)加入辨证方药中,常可减缓胀势,消退腹水。

2、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系外感风邪水湿,或疮疡湿*内攻等,致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而成。益母草除能利水外,尚可清热解*,《新修本草》载:“能消恶*疔肿、乳痈丹游等*”,不失为治疗急性肾炎之要药。

常用处方:益母草90克,泽兰叶、白槿花各15克,生甘草5克。风邪未罢,肺气不宣加生麻*5克;内热较甚加生大*5克、生*柏10克;气血虚弱加当归10克、生*芪15克。至于慢性肾炎,则要从久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以致气化不行,水湿潴留着眼,补肾、活血兼进,藉以扩张肾脏血管,提高肾脏血流量和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常在组方时选加益母草。

用于其他原因之水肿。临床可见一种浮肿,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一般肿势不剧,以面部和下肢较为明显,常伴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等症状。朱老认为,此种浮肿基因于气血亏虚,肝脾失和。盖气虚则鼓荡无力,血涩运迟,络脉瘀滞,以致水湿留着。故此类浮肿,乃虚中夹瘀之候也。朱老习用生*芪(30克)与益母草(60克)相伍,以扶正气、化瘀滞、行水湿。配合茯苓、白术健脾,当归、白芍养肝;天仙藤、木瓜舒筋化湿,收效较著。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