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感内伤辨头痛先审久暂分表里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外感内伤辨头痛先审久暂分表里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篇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若属某一种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证,不列入本篇讨论范围。

本病证历代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于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引起头痛。《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尚有头风一名,实际上仍属于头痛。故《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一、病因病机

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诚如《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

1、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又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而发病。若挟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挟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如《医碥·头痛》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患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2、内伤头痛:“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内伤头痛,其发病原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脾者,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而致头痛。如《类证治裁·头痛》说:“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说明外感、内伤均可导致头痛。

至于外伤跌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每易致头痛。

二、辨证论治

头痛的辨证,除详问病史,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应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辨证论治。

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致病,多属实证,治宜祛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为主。但亦有虚中挟实者,如痰浊、瘀血等,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则有利于审因施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至于瘀血头痛,则头痛多见于刺痛、钝痛、固定痛,或有头部外伤及久痛不愈史;痰浊头痛,常见恶心呕吐。临床辨证既应注意头痛的不同特点,同时还应结合整体情况,及其有关兼证全面分析,以便处方用药。现根据外感、内伤两大类分别论述。

三、外感

1、风寒头痛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行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寒属阴邪,得温则减,故头痛喜裹。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疏散风寒。

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等辛温药有疏风散寒、止痛作用。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临床治外感头痛之要药。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大枣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

2、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舌质红,苔*,脉浮数。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舌质红,苔*,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

疏风清热。

芎芷石膏汤加减。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但方中羌活、藁本偏于辛温,对热盛不宜,则可改用*芩、薄荷,山栀以辛凉清解。若热甚伤津证见舌红少津,则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风湿外感,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四肢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加减。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若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闷,于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四、内伤

1、肝阳头痛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脉弦有力。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盛之象。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另再加入牡蛎、龙骨加强重镇潜阳之功。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若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脉弦数,肝火偏旺者,治宜清肝泄火,上方可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等。

2、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脑为髓海,其主在肾,现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

养阴补肾。

大补元煎加减。本方重在滋补肾阴。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如病情好转,亦可常服杞菊地*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补精血。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可用麻*附子细辛汤治之。

3、血虚头痛。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由于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则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质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

养血为主。

用加味四物汤为主方。本方即四物汤加甘草、菊花、蔓荆子、*芩。方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调血;菊花、蔓荆子平肝祛风清头目。若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等,可加*芪、*参、细辛。若因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则可加首乌、枸杞子、*精、枣仁等或参照眩晕论治。

4、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逆,则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征。

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的作用。方中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并可加入厚朴、白蒺藜、蔓荆子等药。若痰浊郁久化热,症见口苦、大便不畅、苔*腻、脉滑数,上方可去白术加*芩、竹茹、枳实等以行气清热燥湿。

5、瘀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久病入络,或头部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质紫,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

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麝香、生姜、葱白温通脉络。并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止痛。头痛甚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地鳖虫等。如久病气血不足者,可加*芪、当归。如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等症状,上方可去麝香,加何首乌、杞子、熟地、菖蒲、枣仁、天麻等养心安神、益肾平肝。

在临床上治疗头痛,主要根据上述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到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挟痰上冲,可用清震汤加味,以除湿化痰。

尚有一种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所致。治宜平肝熄风清热为主。常用菊花、天麻、川芎、白芷、生石膏、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栀子、*芩、丹皮等。如痰多可加陈皮、半夏、胆南星。如久痛入络,可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等。

五、结语

头痛的原因虽属多端,但临床上辨证的关键,首先分清外感,内伤,辨别虚实。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根据其挟寒、挟热、挟湿而随证治疗。内伤头痛,为时较久,临床所见,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如肾虚和气血亏虚而致的头痛为虚证;痰浊和瘀血而致的头痛为实证;肝阳上亢而致的头痛多为本虚标实。由于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必须分清标本主次,找其所属主因,结合整体病理机转,进行治疗,切勿采用头痛医头,仅重视止痛药物,是不符合辨证的。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

六、文献摘录

《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素问·风论篇》:“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方盛衰论篇》:“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伤寒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血气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颠,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

[附录]“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芩、防风。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如气虚头痛,宜*芪酒洗、生地*、南星,秘藏安神汤(治头痛,头旋眼黑,生炙甘草、防风、羌活、柴胡、升麻、酒生地*、酒知母、酒柏、*芪)。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台芎、酒制*芩……如顶巅痛,宜藁木、防风、柴胡。东垣云: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因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病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张氏医通·头痛》:“凡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食姜即止者,此中气虚寒,六君子加当归、*芪、木香、炮姜。”

“烦劳则头痛,此阳虚不能上升,补中益气加蔓荆子。”

“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阴经络受风*,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犀角升麻汤数日愈。(犀角、升麻、防风、羌活、白芷、*芩、白附子、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邹时乘按:“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观先生于头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子、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阳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仁、橹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联系

新浪博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