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漆器镶嵌工艺已有千余年历史,明代在江都境内就有周翥制漆器的记载;清代至民国期间,江都漆器制作独步一方,进入鼎盛阶段。年江都县成立工艺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江都特种工艺厂,漆器镶嵌成为其主要产品特色之一。年代,江都特种工艺厂解散,大批从业人员纷纷走向社会,继续从事漆器镶嵌的生产和加工,一些老师傅开始收徒传艺,至今流布于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河北等地区及扬州周边各县市。
在漆器髹饰工艺中,骨石镶嵌是以牛角、牛骨、青田石、寿山石、螺钿(贝壳)及黄杨木、云母、石决明等为原料,较高档产品则配用金、银、珍珠、象牙、玛瑙、珊瑚,制作成人物、山水、花鸟图案纹样,镶嵌于漆坯之上,统称周(翥)制技艺。骨石螺钿镶嵌漆器一般以描金绘制画面、背景和边框及连续图案作装饰,品种有家具、屏风、座屏、台屏、挂屏等。
骨石镶嵌制作工艺由三部分组成:
1、骨石制作。按设计图样要求,选配各种不同色彩和质地的骨石材料,分别开成一定厚度的片料(称“开料”);将复临的画稿按图案纹样结构,合理分割成每个局部,分贴在选用的片料上(称“贴料”);准确锯出外形(称“下料”);将部件进行初步组合、修整,达到撞缝紧密(称“撞缝”);用刻刀或开纹机将部件雕刻出浮雕式的图案纹样及其细部(称“开纹”)。
2、挖嵌。先用针将图纸所画图案的轮廓戳成洞眼,然后覆盖在漆面上,以粉灰将图案轮廓拍抹至漆面上(称“抹黄”);将已雕刻好的骨石部件按图案部位,准确组合成完整的图像,放置在漆面上(称“摆坯”);用针沿镶嵌件周围直立准确划线(称“投针”);凿去轮廓线以内需要镶嵌部位的漆灰地,并铲清、铲平(称“挖槽”);将熟油加石灰调成的粘贴剂(腻子),均匀涂于挖槽内,然后将镶嵌件依序严实嵌贴入槽内。如某些镶嵌部件的色彩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则在镶嵌前进行“煎色”(将骨、木嵌件放入煮沸的色水中煎煮,使之入色)。
3、画金。骨石镶嵌漆器主体画面的补景、衬景,橱柜的边框、旁窗,屏风的下脚、背面等多以描金做装饰。画金方法是:先抹黄,再染色,最后勾金、上色。画金图案纹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回纹、香草纹、鱼鳞纹、如意纹、橄榄纹、古钱纹、龟背纹、龙凤纹、福寿纹等数十种。屏风背面画金的题材多用梅兰竹菊、四季花卉、书法诗词及历史故事等。除描金外,部分人物衣锦、建筑装饰、屏风背景也使用彩绘方法作补缀。
江都骨石镶嵌久负盛名,精品迭出。年为“中华第一古筝”制作了巨雕飞鹤玉石镶嵌饰件,目前由国内大收藏家收藏。
年,北京奥组委授权扬州生产的限量版“奥运古筝”,就采用了骨石镶嵌的技法,把“奥运福娃”饰件镶嵌在古筝上。此作品被中国民族器乐协会授予特别奉献奖,并被该协会永久收藏。
年制作的《彩色螺钿镶嵌五伦图》,参加了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组委会举办的“漆花杯”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获参赛奖。该作品现被江都区收藏。(张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