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www.teaformosa.com/nxbdf/278.html前言
隋唐五代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李唐皇室自建国伊始,为提高自身的地位便尊奉老子李耳为始祖,此后并不断追封,尊为“玄元皇帝”,道教的地位也相应地水涨船高。到玄宗时期确立了太清宫祭祀,使得唐代统治者的道教崇拜达到高潮。
我们往日也曾对唐代的道教文化有所研究,业师王承文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探讨唐代道教。由此,《清异录》的相关记载不仅可以表明道教对唐五代饮食文化有所渗透,也能从侧面证明道教在当时的影响之广。
《清异录》所见道教的饮食文化大体有三:道教化的食物名。如唐代宰相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有面蒸像蓬莱仙人、仙人脔、八仙盘、长生粥等。除此之外,谢讽《食经》有相关记载,如将兔称为“菊道人”、将齑称为“百岁羹”、将鹳称为“瓦亭仙”、将鹿称为“角仙”、将鳊鱼称为“缩项仙人”;
而在《清异录》的《药品门》亦记载将槟榔称为“洗瘴丹”,将人参称为“还丹”,将芦荟称为“鬼丹”,将茶称为“橄榄仙”等。由此可见,《清异录》对这些食物的命名基本立足于道教典故,大体借用道教所谓的“仙”“道人”“丹”“长生”以喻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道教化的饮食习惯。如《清异录》“玉署三牲”条云:“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忌。”可知,麞、鹿、麂三物对于道家来说是允许食用的。另因宗教公共场所道场的设立,也引发“道场羮”饮食一说,如“道场羮”条载:“江南仰山善作道场羮,脯面蔬笋,非一物也。”
道教食物在百姓心中亦成为可以治病的“灵丹妙药”,如《清异录》“自然羮”条就记载道人卖自然羮,明年时疫,食羮人皆免的故事。除了百姓外,唐代的皇室贵族亦多餐道。睿宗曾有二女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皆入道,睿宗为她们在长安建起道观,并派遣常令御膳房烹制一种名曰“逍遥炙”的素菜以赐公主。这表明道教饮食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室贵族皆有影响。
道教外丹服食现象。道教讲究炼外丹,通过服食丹药,以期达到长生的效果,因此炼丹文化对饮食也颇有影响。《清异录》描述了一些服食丹药燥热不适的现象,如“脆玉绦”条载:“武帝缘金丹示孽,中境躁乱。”“星子炭”条载:“唐宣宗命方士作丹饵之,病中热,不敢衣绵拥炉,冬月冷坐殿中。”可见韩愈亦是服用丹砂而死。
当然,除了上述正式的炼丹术外,《清异录》还存留一些带有传说色彩的服食丹药的故事,如“沉香似芬陀利华”条记载“因授炼仙丹一粒”。又“大灵豆”条载:“华山陈抟有大灵豆,服一粒四十九日不饥,筋骨如故,颜色反婴。”“黄庭泉”条载:“长生之药,惟积久灌溉丹田为上。仙家以津液为种寿泉,祖《黄庭》也。”
同时,《清异录》还记载了一些丹药和养生饮食制作的方法及其配方。如“冷金丹”条详细记载了如何制作冷金丹以及服用讲究。“炼骨汤”条载炼骨汤的配方及其来之不易。又“扁鹊铭”条记载椒是“五行全足,草中大丹,服饵家重之”。“却老霜”条载:“却老霜,九炼松脂为之,辟榖长生。”由这些记载,可知唐五代时期服食丹药的风气盛行。
综上可知,隋唐五代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食物命名道教化,形成了唐五代时期饮食文化的独有特色;二是道教化的饮食现象与习惯逐渐普遍;三是唐代多餐丹之风,民间常流传服食丹药的故事及丹药养生制作的方法。
隋唐五代饮食文化中的佛教色彩除了道教外,佛教对于唐代的影响亦不可小觑,特别是武则天以佛教转轮王信仰为依托,找到了女子称帝之途径,佛教对于唐代影响与日俱增。我们从《清异录》亦可窥见,往昔张萍先生等人认为“以佛教术语命名食物在唐以前尚不存在。到了唐代,这种情况却频繁出现”。
我们对此表示赞同。《清异录》饮食文献中亦有多次体现,现分论之:佛教化的食物名。如韦巨源《烧尾宴食单》的“素蒸音声部”“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域外佛教在唐代饮食中亦有体现,如《清异录》记载新罗的论迦逻岛有笋,曰“佛影蔬”。
又有用“黄毛菩萨”命名黄牛的,“天下人所吃,皆从此黄毛菩萨身主发生,临了杀倒,却有天在”。黄牛为农业做出贡献,受到百姓的敬重,但也有把黄牛作为一种饮食的。“灌阳公”条载:“宣城开元寺殿上有鹤来巢,沙门梵报撰《灌阳公开府记》。”
由曼陀、曼陀罗、佛、菩萨、沙门等字眼可知,佛教已渗入日常饮食文化之中。日常饮食与佛事的交集。“辋川小样”记录有比丘尼梵正善庖制腌制的瓜果蔬菜。“道场羮”载唐代禅僧仰山慧寂善作道场羮,曾学徒聚集。食素习惯。唐五代人有每月食斋的习俗,如“月一盘”条就有后蜀末帝孟昶每逢月旦必餐素之记载。
不仅每月百姓主动食斋,而且亦有善人布施,以斋延僧,在此基础上,《清异录》对信佛与不信佛的人们饮食之差距亦有记载,据“胡麻自然汁”条云:“羮虀寸截,连汁置洁器中,炼胡麻自然汁投之,更入白盐,捣姜搅匀,泼淡汤饼,此乃余杭寿禅师法。非事佛者,加炼熟葱韭益佳。”
可知信佛者以“葱姜韭”为腥物不宜食用,而不信佛者则以此为调味品,增加食用的风味。从中可知,至少在唐五代时期,社会开始不断接纳、尊重佛教的饮食特质,并在做菜时加以区分。
僧人喝酒食荤。如“梵嫂”条记载相国寺星辰院比丘澄晖,娶艳倡为妻,经常醉酒。由此可见唐五代僧人生活的逐渐世俗化,佛教的“五戒”难以困住僧人的生活。由上可知,隋唐五代饮食文化中的佛教色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佛教术语多用在食品、菜肴名称上;二是日常饮食中素食频率增加,由习惯逐渐向习俗转化;三是众多饮食活动都与佛事交集,佛教饮食也独具特色。另外,从《清异录》也可了解到唐五代僧人生活的逐渐世俗化趋势。
隋唐五代时期,饮食疗法逐渐成熟,出现了一些食疗方面的研究著作,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部分、《千金翼方》养老食疗部分,孟诜、张鼎《食疗本草》等。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不少食物,唐以前不见于食疗及本草书籍记载。仅从唐代《食疗本草》中所见,就有诸如雍菜……等一大批具有一定疗效的食品是首次见载,且有较详尽之记载。”
《清异录》有不少部分提及饮食养生及其疗法,也隐含着作者对于饮食养生的看法,对于食疗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如“龙须菜”条载龙须菜(瓮菜)能解百毒。“铁脚梨”载木瓜性益下部,有利于治疗脚膝筋骨疾病,故木瓜被方家号为“铁脚梨”。
“百益红”条记载:“百益一损者枣,一益百损者梨,医氏目枣为‘百益红’,梨为‘百损黄’。”“家常腽肭脐”条载:“腽肭脐不可常得,野雀久食,积功固亦峻紧,盖家常腽肭脐也。”按腽肭脐是指海狗鞭,有滋补壮阳功效,不可常得,所以野雀可作为替代品。
“学士羮”条记载使用羊眼治疗眼疾。“黑凤凰”条载:“礼部郎康凝,畏妻甚有声。妻尝病,求乌鸦为药。”这是以乌鸦为药的实例。“怀奇令史”条载石决明“治目为最”,石决明俗称鲍鱼。“爽团”条记载冯道制作爽团的方法,
云:“冯瀛王爽团法,取色金杏,新水浸没,生姜、甘草、草丁香、蜀椒、缩砂、白荳蔻、盐花、沉檀、龙麝,皆取末如面搅拌,日晒干,候水尽味透,更以香药铺糁,其功成矣。宿酲未解,一枚可以萧然。”其功效在于缓解睡眠后疲劳症状。这些史料有些是首次见载,对研究食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