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徐之才曾把药物的效能,分为十种,他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内容是: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即理气和胃药;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即利尿药;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即强壮营养药;泄可去闭,葶苈、大*之属,即泻水通大便药;轻可去实,麻*、葛根之属,即解肌发汗药;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即安神镇静药;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即利尿润肠药;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即收敛固涩药;燥可去湿,桑皮、赤小豆之属,即理湿化痰药;湿可去燥,白石英、紫石英之属,即滋润药。宋朝寇宗爽补充两种:寒可去热,即清凉药;热可去寒,即温热药。清朝贾九如又提出:雄可表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主养,静可制动等。现在一般分法,比较明朗,大致如下:1.解表药。具有发散作用,包括疏解风寒、风热、风湿、暑气等外邪犯表。辛温解表如麻*、桂枝、紫苏、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细辛、香薷、白芷、秦艽;辛凉解表如葛根、柴胡、薄荷、豆豉、豆卷、桑叶、菊花、浮萍、升麻;驱风湿如威灵仙、白芷、络石藤、五加皮、海风藤等。2.泻下药。具有通大便作用(包括泻水)。寒下如大*、玄明粉;热下如巴豆;润下如麻仁、瓜蒌仁、郁李仁;泻水如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葶苈等。3.理湿药。具有除湿渗利作用。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佛手、苍术、厚朴、草果;淡渗如茯苓、通草、苡仁;利尿如车前、泽泻、木通、防己、瞿麦、猪苓、萆薢、萹蓄等。4.祛寒药。具有温中作用(包括回阳)。温中散寒如吴萸、丁香、干姜、茴香、乌头;扶阳壮火如附子、肉桂、益智仁、肉果、巴戟天等。5.清热药。具有清解内热作用(包括解*)。苦寒清热如*连、*芩、*柏、知母、山栀、龙胆草、连翘、青蒿、夏枯草、丹皮、银花;甘寒清热如鲜生地、石膏、竹叶、竹茹、天花粉、地骨皮、芦根、茅根;清热解*如玄参、犀角、青黛、大青叶、马勃、射干、山豆根、地丁草、板蓝根等。6.涌吐药。具有催吐作用。如瓜蒂、藜芦、胆矾等。7.消化药。具有消食健胃作用。如神曲、山楂、麦芽、砂仁、蔻仁、莱菔子、鸡内金等。8.止咳药。具有肃肺作用(包括化痰平喘)。清肺止咳如前胡、牛蒡、杏仁、贝母、桔梗、桑白皮、枇杷叶、马兜铃、百合、百部、胖大海;温肺止咳如白前、旋覆花、紫菀、款冬花;消痰平喘如胆星、半夏、白芥子、苏子、天竺*、海浮石、鹅管石、竹沥、海藻、昆布、海蜇等。9.理气药。具有舒畅气机作用。行气如陈皮、乌药、木香、香附、郁金、金铃子、香橼;破气如枳实、青皮、沉香、厚朴等。10.理血药。具有和血作用,包括破瘀、止血。活血如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五灵脂、延胡索、乳香、没药;破瘀如桃仁、败酱草、益母草、姜*、刘寄奴、地鳖虫、水蛭、蝱虫;止血如仙鹤草、参三七、蒲*、白及、槐花、地榆、侧柏叶、茜草、血余炭、大小蓟、棕榈、藕节等。11.滋补药。具有营养强壮作用(包括补气、补血、温补、清补)。补气如人参、*参、*芪、白术、山药、甘草;补血如熟地、首乌、驴皮胶、龙眼肉、当归身、白芍;温补如鹿茸、苁蓉、菟丝子、蛤蚧、五味子、补骨脂、狗脊、杜仲、续断、海狗肾、鹿角胶、虎骨胶;清补如沙参、麦冬、石斛、女贞子、龟甲、鳖甲、枸杞子、女贞子、天冬等。12.开窍药。具有醒脑辟秽作用。如麝香、牛*、蟾酥、冰片、苏合香、安息香、菖蒲等。13.镇静药。具有重镇作用,包括息风、安神。重镇如磁石、代赭石;息风潜阳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羚羊角、玳瑁、蜈蚣、全蝎;安神如远志、枣仁、柏子仁、龙齿、朱砂、茯神、珠粉等。14.固涩药。具有收敛作用(包括止汗、固精、制泻)。止汗如麻*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固精如金樱子、芡实、莲须、莲肉、龙骨;制泻如御米壳、赤石脂、石榴皮、诃子等。15.驱虫药。具有杀虫作用。如使君子、芜荑、雷丸、鹤虱、榧子、槟榔、雄*、苦楝根等。从上面可以看到中药的丰富,并在治疗上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我们体会到药物的作用于人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为恢复和加强体力,一为驱除病邪,简单地说,就是扶正和祛邪,也即《内经》所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