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医经验欧阳锜治偏头痛六法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扁平疣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314/8744649.html

杏林墨香

每天早7:00

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

//

喜欢就置顶我,方便您找到我

六经辨治,眼体同研

陈达夫(~)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眼科学家

??????????

眼科六经论

陈氏治眼科极为注重整体观念,常谓眼睛虽为局部器官,却系脏腑结晶,不能孤立地就眼论眼,必须从整体出发来认识和处理一切眼病,并为此而提出了眼科六经的理论。

一、循内科以究眼科

陈氏指出:“中医眼科学是在中医内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到临症治疗上,都不能脱离内科。”“若对内科尚未认识,而专习眼科,则扞格难通,见理狭隘,处方呆板。”

他还批评说:“有些学者不从中医古典著作中去发掘,只在一般眼科书上下功夫,而不知许多眼病,其基本源于内科病,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基于这种“内科为本”的卓识,他提出了“能熟内科,再循序以究眼科,则势如破竹”的见解,这是积数十年经验之谈,足以启迪后学,发人深省。

二、察眼目而参脉证

眼科临症如何对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历来存在一些偏见。

根据多年的实际体会,认为重彼轻此,或顾此失彼,皆有不妥;二者须当合参,方为全面。

他在年撰写的《眼科直述》中即指出:“目病是经脏先病,有诸内始形诸外,故当详审病形,参之外象;视其禀赋,诊其脉搏,庶几无误”。

认为:诊断眼科病,仍须用四诊,与内科相同,但望诊尤为重要。临床辨证,应运用四诊方法着重内科的辨证,才能泛应而曲当。这种既重局部诊察而又倡眼体合参的主张,堪称允当。各种眼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一,或局部病变显著,或全身反应突出,未可一概而论。

三、尊六经以统目病

眼病之分类,历代眼科多以症命名立论,而有七十二症、一百零八症等说。陈氏认为名目繁杂,难以得其要领,且易演成一症一方的机械格局,有失辨证论治的精神。

因而在祖传“循经辨证”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与实践探索,将伤寒六经分证理论与眼病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提出了眼科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陈氏借助于仲景六经的高度综合概括能力,一方面将散漫纷纭的种种眼病悉归于六经体系,以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另一方面以六经统率眼科五轮、八廓、经络与内科八纲、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融局部与全身辨证为一炉,形成初具规模的眼体综合辨证体系。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各种内眼病的治疗总则及其方药,举例如下。

(一)脉络膜炎治则

在脉络膜属于少阴心经的理论指导下,创建了治疗脉络膜炎的总则为补肾水,以熄心火。

其机制为肾水充足,则心火不焚,以畅脉络膜生机,即所谓水火既济之法。

代表方:驻景丸加减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子以生肾水;当归虽温,而反佐以清肾水之寒水石,则可以清心血之热,再加前仁以导热下行。

在“心者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的理论指导下,推出眼中的一切血脉,都属于少阴心经,凡眼内出血,无论是视网膜,抑或是葡萄膜,均从手少阴论治,并总结出以下治疗方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出血期以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同时,又须防备瘀血凝滞,为此创立了生蒲*汤。生蒲*汤:生蒲*、生地、旱莲草、丹皮、荆芥炭、郁金、丹参、川芎。方中丹参、丹皮、生地凉血,配川芎则血无过冷之患;用蒲*、旱莲草、荆芥炭止血,蒲*生用而不炒,再加郁金则血无凝滞之忧。

2.出血静止期

出血静止后,死血停滞于眼内,又当活血化瘀为要,以免死血阻碍眼内血脉通调及闭塞目中窍道,而致视觉功能发生障碍。假若死血凝聚成块,或已机化成条束状,则当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要软坚散结。积血过于浓厚者,可选加破血之品。轻者用桃红四物汤加味,重者用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

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赤芍、旱莲草、荆芥炭。

瘀滞时间不长者,可选加三七、丹参、郁金等,加强活血祛瘀作用。若瘀滞日久,或瘀滞浓厚者,加五灵脂、三棱、莪术、花蕊石、刘寄奴等破血行瘀之味。如瘀块陈旧,有机化趋势者,加穿山甲、昆布、海藻、谷芽、麦芽、鸡内金等软坚散结之品。

3.出血吸收期

当瘀血吸收后,又当治其本,用补肾水之法,以熄心火。用驻景丸加减方,可适当加熟地、阿胶等滋阴补血之品。

(二)虹膜病变、屈光不正、视神经病变治则

在虹膜、睫状体、悬韧带、视网膜、视神经属足厥阴肝经的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以下治疗法则。

1.虹膜病变治则

虹网睫状体炎及其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首先应肯定辨证着眼点在肝经,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或从肝经论治,或从其子母关系而行隔一隔二之治。

(1)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气分热,用龙胆泻肝汤或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苏薄荷、白芍、夏枯草方;血分热,用犀角地*汤;前房积血,用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汤;前房积脓,用龙胆泻肝汤选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土茯苓等。

(2)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用石决明散。大便不燥者,去大*;头痛不甚或兼阴虚者,去羌活;虹膜有粘连者,加蒲公英。

(3)全葡萄膜炎

从少阴、厥阴治。急性者治其标,用龙胆泻肝汤;慢性者,标本同治,用龙胆驻景各半方。以上二方均可加丹参、郁金、丹皮、玄胡等凉血、活血散瘀之品

2.屈光不正治则

在睫状体小带属足厥阴肝经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治疗屈光不正的新法则。即认为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病机理,同属睫状体小带的气机不利,致使睫状体小带的调节失灵,都要用异病同治之法调节其功能。

3.视神经病变治则

在视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肝肾同治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视神经萎缩的治疗原则,即有邪者,必先祛其邪,而后扶其正,以免助邪为害,滋肝的同时,应兼补肾,可用驻景丸加减方。如系寒邪直中,则当散寒固里,可用麻*附子细辛汤;如系风邪为患,则当先祛风清热,后再补其肝肾不足。

(三)中心性视网膜炎治则

在*斑属脾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中心性视网膜炎的治疗法则为补肾滋肝,醒脾利湿。

基本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木瓜、枸杞、三七粉、谷芽炒、薏苡仁、鸡内金。

倘为湿偏重兼有寒邪外束,可用麻杏薏甘汤,以宣肺利脾。待寒湿去后,再服驻景丸加减方。后期渗出多者,可选加丹参、郁金、甲珠、怀牛膝、山楂等消瘀行滞,软坚散结之品。

(四)视网膜病变治则

1.视网膜脱离在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即大补肺气。肺气充足,玻璃体就会充实,玻璃体充实后,就有力量来充实视网膜,使之与色素层紧贴。根据这一原理,制定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处方生脉散加味。生脉散加味:南沙参、麦冬、五味子、薏苡仁、木瓜、枸杞子。根据病情,可选加益气之品*芪,补肾化气之品补骨脂,活血化瘀之品丹参、郁金、三七粉等。2.玻璃体混浊则应根据不同致病原因进行治疗,而总的治则是泻肺金之郁,补肾元,泻虚热,兼以活血化瘀。泻肺郁,如玄参、白及、郁金等;

补肾元,如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子等;

泻肾脏虚热,如寒水石;

活血化瘀,如丹参、郁金等。

(五)视网膜色素变性治则

因视网膜属肝,一切眼中色素属肾,故本病属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经合病。故应肝肾同治。

基本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木瓜、枸杞子、三七粉、谷芽炒、麦芽炒、前仁、五味子、河车粉、寒水石、夜明砂、鲜猪肝。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眼底病鼻塞口疮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文由订阅号杏林墨香编辑整理整理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文中方药,非执业医师不可擅自服用,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杏林墨香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2#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2.html

欧阳锜:治偏头痛六法

欧阳锜(年~年),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代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欧阳氏15岁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丰富,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养成严谨治学风尚。毕生从事中医内科、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其认为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是肝风上扰,兼夹寒、热、郁、痰、虚所致,治疗偏头痛主张从肝风所兼夹病邪入手,常应用以下6种治疗法则,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特总结于下。

散寒熄风法

用于风寒上扰证,症见头痛时作,每因感受风寒而诱发,痛偏一侧,或痛连项背,或痛连眉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紧。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

川芎6g,防风6g,荆芥10g,薄荷10g,羌活3g,蒺藜12g,钩藤12g,全蝎3g,甘草3g

若痛涉巅顶者,加藁本、蔓荆子;痛涉枕部者,加葛根;恶寒明显者,加紫苏叶、生姜;口苦者,加蔓荆子、菊花;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红花。

治验举例

何某,男,34岁。年10月17日初诊。

左侧颞部疼痛反复发作6年,复发3d。曾多医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现左侧颞部疼痛,呈搏动样,发作时伴恶心欲呕,心烦,畏寒,颈项拘急不适,纳食及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紧。

证属风寒上扰。治宜祛风散寒,熄风通络。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

川芎6g,防风6g,荆芥10g,薄荷10g,羌活3g,蒺藜12g,钩藤12g(另包后下),全蝎3g(为末分冲),葛根15g,甘草1.5g。

服药1剂的当晚,头痛明显减轻,3剂服毕,头痛未再发作。5年后随访,诉偏头痛未再复发。

按:此案乃风寒引动肝风,上扰清窍所致。风寒夹肝风扰动于上,故头部搏动样疼痛;风寒阻络则畏寒、颈项拘急;肝病犯胃,肝胃不和则心烦、恶心欲呕;脉浮弦紧乃风寒引动肝风之征。

其治用荆芥、防风、羌活疏风散寒,薄荷、葛根以增强解表作用,蒺藜、钩藤、全蝎平肝熄风,川芎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既能外散风寒,又能熄风通络,与病机契合,故取效甚捷。

散热熄风法

用于肝经风热证,症见偏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多,面红烘热,心烦口苦,恶风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而数。方用蔓荆子散加减,药用:

蔓荆子10g,白芍12g,蒺藜10g,薄荷6g,夏枯草10g,菊花10g,谷精珠10g,石决明15g,甘草3g

痛涉眉棱骨者,加羌活、*芩;涉及颈项者,加葛根。

治验举例

张某,女,32岁。年1月26日初诊。

左侧头痛反复发作4年,复发2周。医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现左侧太阳穴痛,呈跳痛,时作烘热,伴心烦口干,纳食可,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数。

证属肝经风热。治宜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方用蔓荆子汤加减,药用:

蔓荆子10g,白芍12g,蒺藜10g,薄荷3g,夏枯草10g,菊花10g,谷精珠10g,煅石决明12g(布包先煎),甘草1.5g

服药1剂,头痛减轻,续服5剂头痛缓解。

按:此案乃因感受风热之邪,引动肝风上扰清窍所致。风热夹肝风动扰于上,则头痛、烘热;热邪内扰,故心烦口干;舌质红、脉浮弦数乃风热引动肝风之征。

其治用蔓荆子、薄荷、菊花疏风散热,白芍、蒺藜、夏枯草、石决明平肝熄风,谷精珠清肝明目,甘草调和诸药。服药后风热得散,肝风得熄,则头痛自止。

解郁熄风法

用于肝郁风热证,症见偏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多,面部烘热,精神抑郁,烦躁易怒,闭目喜静,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而数。方用散偏汤加减,药用:

柴胡10g,白芍12g,制香附7g,蒺藜10g,蔓荆子10g,蝉蜕3g,菊花10g,钩藤12g,龙胆草3g,甘草3g

痛涉眉棱骨者,加羌活、*芩;伴目赤昏花者,加谷精珠;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

治验举例

蹇某,男,36岁。年5月27日初诊。

右侧头痛反复发作15年,医院住院诊断为偏头痛,经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现右侧头部跳痛,发作时目胀,心烦口苦,纳食可,大便偏干,手心发热,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数。

证属肝郁风热。治宜疏肝解郁,平肝散热。方用散偏汤加减,药用:

柴胡10g,白芍12g,制香附7g,蒺藜12g,蔓荆子12g,蝉蜕3g,菊花10g,钩藤12g,龙胆草3g,谷精珠10g,决明子10g,甘草1.5g

服药2剂,头痛明显减轻,续服12剂而安。

按:此案乃因素体肝郁,新感风热,引动肝风所致。风热夹肝风动扰于上,则头痛、目胀;肝郁化热内扰,故心烦口苦、大便偏干;舌质红、脉浮弦数乃风热引动肝风之征。

其治用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菊花、蔓荆子、蝉蜕疏风散热,白芍、蒺藜、钩藤平肝熄风,龙胆草清肝泻火,谷精珠清肝明目,决明子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郁解风熄,则头痛自止。

化痰熄风法

用于肝风痰浊证,症见偏侧头痛,以胀痛、重痛为多,阴雨天加重,伴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弦滑。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

天麻5g,钩藤12g,蒺藜12g,白芍15g,菊花10g,法半夏10g,薄荷6g,甘草3g

若头部沉重者,加苍术、羌活;精神抑郁者,加柴胡、香附;痛涉颈项者,加葛根;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蔓荆子。

治验举例

刘某,女,34岁。年3月11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3年,复发2d。医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刻诊左侧头痛,呈胀痛,涉及颈项,心烦口苦,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肝风痰浊。治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

天麻5g,钩藤12g,蒺藜12g,白芍15g,菊花10g,法半夏10g,薄荷3g,葛根15g,全蝎3g(研末分冲),甘草1.5g

服药1剂,头痛减轻,续服6剂,头痛完全缓解。2年后随访,头痛未再发作。

按:此案乃因肝风兼夹痰浊动扰于上所致。风痰上扰于清窍,故头部胀痛,涉及颈项;痰浊蕴积,化热内扰,故心烦口苦,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弦滑乃风痰为患之征。

其治用天麻、钩藤、蒺藜、白芍、全蝎平肝熄风,法半夏燥湿化痰,菊花、葛根、薄荷祛风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养血熄风法

用于血虚风动证,症见两太阳穴痛,午后为甚,妇女经期为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方用四物汤加减,药用:

当归10g,白芍12g,生地*10g,蒺藜10g,钩藤12g,蝉蜕6g,蔓荆子10g,甘草3g

若头面烘热者,加忍冬藤、苦丁茶;心烦口干者,加牡丹皮;头痛日久不止者,加全蝎。

治验举例

汤某,女,28岁。年6月14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9年,复发3d。医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每次用药后头痛缓解,但仍月经前发作。现正值经期,左侧太阳穴痛,以跳痛为主,下午为重,伴心烦,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血虚风动。治宜养血熄风,通络止痛。方用四物汤加减。药用:

当归7g,白芍12g,生地*12g,蒺藜10g,钩藤12g,蝉蜕3g,蔓荆子10g,牡丹皮6g,甘草1.5g

服药1剂,头痛明显减轻,续服4剂,头痛完全缓解。嘱在下次月经周期前7天开始预先服用上方7剂。半年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诉按上法预先服药后,头痛一直未再发作。

按:此案乃因肝血亏虚动风所致。血虚不能上荣于脑窍,故头痛,并且每在经期为甚;血虚不能濡养于心肝,故心烦;舌质淡、脉细弱亦血虚之征。其治用当归、白芍、生地*滋养阴血,蒺藜、钩藤、蝉蜕平肝熄风,蔓荆子祛风止痛,牡丹皮清热除烦,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阴。诸药配合,共奏养血熄风之效。

柔肝熄风法

用于阴虚风动证,症见头痛日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方用自拟新加钩藤汤加减,药用:

制首乌15g,桑椹15g,白芍12g,旱莲草15g,蒺藜10g,牡蛎15g,牡丹皮10g,蔓荆子10g,甘草3g

若头部胀痛明显者,加钩藤、苦丁茶;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头痛日久不止者,加全蝎。

治验举例

刘某,女,55岁。年3月9日初诊。

右侧头痛反复发作24年,复发并加重2周。现右侧头痛,以胀痛、跳痛为主,时作头晕,伴心烦口干,纳食可,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阴虚风动。治宜滋补肝肾,柔润通络。方用新加钩藤汤加减。药用:

制首乌15g,桑椹12g,白芍12g,旱莲草15g,蒺藜12g,煅牡蛎12g,牡丹皮10g,蔓荆子10g,甘草1.5g,全蝎3g(研末分冲),苦丁茶10g

14剂,在服第2剂开始头痛即明显减轻,服至第9剂,头痛完全缓解。嘱间断服用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此案乃因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所致。阴虚不能上荣,故头痛头晕;阴虚失于濡养,故心烦、口干、大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乃阴虚之征。

其治用制首乌、桑椹、旱莲草滋补肝肾,白芍、蒺藜、牡蛎、全蝎平肝熄风,牡丹皮、苦丁茶平肝清热,蔓荆子祛风止痛,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阴。诸药配合,有养阴熄风之功,阴血得充则内风可熄而头痛自止。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10月第36卷,作者:周慎。新媒体编辑/*榆媚。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