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血管扩张作用:防己、*芩、钩藤、益母草、赤芍、罗布麻叶等
具有利尿作用:防己、杜仲、桑寄生、泽泻、茯苓、茵陈、龙胆草、罗布麻等;
具有中枢性降压作用的如远志、酸枣仁;
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防己、川芎、当归、赤芍、红花、三棱、丹参、前胡、肉桂、五味子、藁本、白芷、羌活、独活、葶苈子、桑白皮、茵陈、海金沙、龙眼肉等;
具有中枢神经节阻断作用:全蝎、地龙、钩藤、桑寄生等;
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葛根、佛手、淫羊藿等;
具有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作用:山楂、何首乌、白芍、木贼、红花、板蓝根、青风藤、海风藤、牛膝、泽泻、海金沙、胆南星、法半夏、瓜蒌、降香、细辛等
治病求本,寻找真正的病因,不管是传统的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靠堆砌具有药理上降压的中药来降压是乱来的。
中医的辩论论治,出发点就是为了找到病因或接近病因的方向,而不是为了辩证论治而辩证论治。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靠看看舌把把脉,就能找到病因,其实有点痴心妄想。
我经常会问血压不好控制的病人,吃盐多吗,睡觉打呼噜厉害还是熬夜,精神紧张?
张志远:年诊一玉门油田干部,高血压五年,持续不降,盘桓在/毫米汞柱左右,浅睡易醒,无头痛、眩晕症状,脉象弦滑,夜尿较多,当时给予天麻、钩藤、羚羊角、*芩、石决明、夏枯草、桑寄生,按肝阳上亢组方,凡二十剂,血压未降,情况如故。乃以转治睡眠为主,重用酸枣仁45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连10克、阿胶10克(烊)、鸡子*一枚(冲),即《伤寒论》《金匮要略》酸枣仁与*连阿胶汤合方,嘱其每日一帖,水煎,下午5点、10点分二次服。连饮了两周,血压下降,基本恢复正常。不言而喻,中医辨证论治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疗疾便会降血压,舍本逐末单纯降血压的机械方法,并不可取。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上册)
万友生:提到高血压,人们立即反应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须滋阴潜阳、柔肝息风。此实其一也。另有一类高血压,全无阴亏热象,而一派阳虚风动、肝脾肾不足之证,应从温肝扶阳以息阴风论治,如我在六十年代初治一高血压患者,头晕沉重麻木,肢麻怯寒,胃寒隐痛,口淡出水,小便清白,大便溏多结少,面晦胞肿,舌暗淡润滑,脉弦劲而迟。初予吴茱萸汤加旋复花、代赭石温肝平逆潜降熄风,血压下降,诸症大减。后一度改用附桂八味,即感不适,血压复升如初,遂坚持前方,先后共48剂,吴茱萸汤用量达25克,*参30克,生姜30克,红枣9克,旋复花、代赭石各25克。我体会,本方温中有降,是治肝之阴风内动高血压症良药。后我的学生在临床上也发现此类高血压为数不少,他们用大剂四逆合吴茱萸汤取效,值得借鉴。
王士福经验
患者,女,26岁,怀孕25周,因患高血压医院。血压诊时为/mmHg,下肢微肿,尿蛋白(+)。西医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见头胀微痛,微咳,微渴,身重乏力,四肢酸楚,纳呆,下肢微肿,面现燥色,大便正常,小便涩少,舌苔薄白,右脉浮而微数,左脉微现滑象。
在此之前,院方已请两位老中医诊治,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观前方均以高血压论治,不外“羚羊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加渗利之品加减变化。据患者云:“服药后更觉周身酸懒无力,头目不清发胀,吃不下饭,血压也不降。”
再观前医所书病历,其脉诊为“弦而微数”抑或因其高血压以脉符证,故以“浮”为“弦”,“头胀微痛”诊为肝阳上亢,故以高血压论治,而忽略中医辨证法度。
按:此之“头胀微痛”即叶天士《温热论》所谓之“风邪干清”也;“微咳”、“微渴”二证,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谓之“咳,热伤肺络也;渴,微热不甚也”;“头胀微痛,身重乏力”者,即薛生白《湿热论》中所谓“身重头痛湿在表分”也。
脉证合参,此属风热挟湿之邪伤及上焦肺卫,法以辛凉略加甘淡渗利,并宗吴氏“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大法,切忌重镇。药用:桑叶60g,菊花30g,金银花60g,连翘30g,杏仁20g,苦桔梗20g,荆芥穗15g,马兜铃30g,藿香15g,薏米20g,通草10g。
上药初煎取ml,二煎取ml,合为0ml,1天分4次服,3小时服1次,ml/次。
服3剂后再诊,诸症悉愈,血压降至正常/70mmHg,尿检亦正常。又以上方小其剂之半,去藿香、薏米、通草之芳香甘淡,清余邪以收功。后闻患者足月产1男婴而无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