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他在大地上写诗光明日报
TUhjnbcbe - 2023/10/26 17:38:00
白癜风早期治愈方法 http://m.39.net/disease/a_5677813.html
海德格尔曾说:“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5月16日,贝聿铭走了,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一件件不可复制的杰作,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他倾其一生,用70多年的光阴,向世人呈现出人与自然融洽共生的一幅幅经典画面。他的作品,关乎建筑,更是对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表达。创意是人与自然共同的结晶5月17日,初夏微凉的清晨,苏州博物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87岁时的作品,他视为“收山之作”。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尽最大可能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他用材创新,为博物馆选定了灰泥、石材和瓦片,颜色则是灰白结合,这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最常用的传统色。他用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他苛刻于每一处细节,庭院西侧是一片竹林,最初栽好,他认为过于规整,要求重新种植,要疏密,要自然,要能透过竹林看到西部建筑的门洞,他甚至执着于池塘里荷花的位置,要站在池边亲自调整把关。苏州博物馆贝聿铭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苏博新馆是“属于心灵的个人项目”。如今,苏州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的标志性建筑,融传统园林风景于其中,和紧邻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拙*园浑然一体。年10月6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贝聿铭亲自推开新馆大门,他动情地说:“贝家在苏州有年历史,我的根在苏州,今天是为最疼爱的‘小女儿’送嫁。”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年出生于广州,10岁时又随家人迁往上海。年,贝聿铭的叔祖父“颜料大王”贝生购得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祖父坚持让长孙贝聿铭每年夏天回到苏州,了解家族事务。狮子林以石著名,光影在石头的缝隙和窟窿中肆意穿梭,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年少的贝聿铭带来无穷的幻想。小时候贝聿铭在狮子林几十年后,他仍对那种叫作“种石”的技术赞叹不已:工人将太湖石凿出洞来,放入水中,潮起潮落,石头粗糙的棱角变得光滑,十年或二十年后,工人们才会搬走石头用来布置庭园。这个情景使他逐步感受到创意是人与自然共同的结晶,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这个理念成为他设计生涯的原点,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对建筑、对光影独特的感知。他感受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建筑设计中,粗犷的结构造型浸润着水墨丹青,无论是开放的现代元素,还是含蓄的曲径亭榭,精心设计的建筑外形与功能需求相呼应,表达了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贝式流派”就是没有固定的风格贝聿铭一生一共完成了至少个项目的设计和50个总体规划的设计,他认为,设计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约束,没有固定的风格给了他更大的设计自由。他对每一件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必定按当地的环境、文化、习俗及具体条件,构思出独一无二的建筑设计经典个案。光在贝聿铭的作品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认为,没有光的变幻,建筑的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因此,光是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德国历史博物馆他还酷爱几何,建筑在他看来就是固化的几何体,他尤其喜欢三角形,因为它的结构足够坚硬,简单有力。借助几何图形的巧妙堆叠,贝聿铭完成空间布局的融合与延展,用艺术诠释作品的灵*,以功能承载建筑的平实。香港中银大厦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其设计理念来自于场地本身的形状,当时他在一张草图纸上画了一条斜线,使东馆的区域由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东馆的入口被设在等腰三角形底边,正对着原馆的侧门。这激活了原本未投入使用的侧门,并将隔街相望的新旧两馆连成一体。被誉为“神来之笔”的透明天窗,由滑动轴承支撑,不仅考虑了热膨胀的影响,还将照明、除雪和雨水引流装置都容纳其中,重叠的玻璃板还配有防紫外线的夹层,减少了进入室内的光和热,特别是消除了可能会留在艺术品上的光线。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贝聿铭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对贝聿铭来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所在地的人文历史是最重要的。贝聿铭认为,卢浮宫的设计是他“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当他的创意遭到反对意见围攻时,他依然坚持己见,因为他深深了解卢浮宫背后的法国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言论逐渐为公众一致的赞誉所取代。法国卢浮宫金字塔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博物馆占据了很大比重。他曾经表示,他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等博物馆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世界文明的表达。它们不断提醒他,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日本美秀博物馆贝聿铭于年完成日本美秀博物馆教堂设计后退休,但是他想念苏州,时常念叨桃花坞年画、鸡头米、西花桥巷。“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年3月26日至5月3日,苏州美术馆举办“贝聿铭文献展”,当他看到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自己十八九岁时写给父亲的家信时感慨万千,那时他刚到美国,每周一封家信成为他和父亲之间的情感维系和作为长子的责任。七十多年的建筑师生涯,无论是项目遭遇争议的时刻,还是赢得极大声誉的时期,他都泰然处之。时任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在为《贝聿铭全集》作序时评价,他用融贯中西的文化底蕴,使建筑作品浓缩着东方哲理、硕儒品性和特立独行的西方观念,不仅体现出东方文明的现代价值,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类为诗意栖居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年05月18日图片来源:网络责任编辑:王子墨本期编辑:吴亚琦王远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在大地上写诗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