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常见致盲眼病,可引起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治疗较为棘手。“国医大师”唐由之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眼孔不通,房水壅塞,房水不能排出眼外所致;该病的诱因是情志不舒,肝脉郁滞,引动肝风痰火而发。因此,在治疗上要谨守病机,以通为用。他根据发病的缓急、眼压的高低分别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分阶段进行治疗。对于眼压偏高者,采用清肝火、利水明目的方法配合西医降眼压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对于眼压基本正常者,则以中医为主采用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青光眼多见于情志不畅、肝气不疏之人,忧郁忿怒日久则肝郁化火,动风,引起肝经脉络壅塞或玄府闭塞不通。从解剖上看,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是房水引流不畅引起,或受阻于瞳孔,或受阻于小梁,以及睫状体环等,从而导致眼内压的升高。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此疾之源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基于以上认识,得出结论“不通则痛”,青光眼的中医病机在于:眼孔不通,房水壅塞,房水不能排出眼外;至于情志不舒,肝脉郁滞,引动肝风痰火等则是诱因。在治疗上,则要谨守病机,以通为用,一方面要疏通水道,使房水能顺利排除眼外,另一方面要疏肝平肝,使肝脉通畅,消除诱因。
在青光眼的治疗上,控制眼压是关键。从青光眼的病理、生理角度来看,房水由睫状体冠部产生,经过后房、瞳孔,流到前房,经过前房角、小梁网,施莱姆管以及葡萄膜巩膜通道等排出眼外。房水的产生与排出的相对平衡是眼内压稳定的基础。古人在描述该病的过程中,尚没有眼压这一概念,常采用中药汤剂或配合针灸进行治疗。在临床中观察到:在降低眼压方面,单纯采用中药或针灸的方法比较单一,降眼压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在眼压较高的情况下,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需要结合现代的检查手段,查房角,针对不同的类型和发病机理,采用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
如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来说,由于眼压的急剧升高常导致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在治疗的时候就应当急则治其标,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必要时还需要前房穿刺放出部分房水,以快速降低眼内压,挽救视力。当眼压稳定后,再配合中药以缓解全身症状,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受损的视神经,促进视功能的恢复。中西结合的灵活运用,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光眼的发病有缓急,在中医治疗上也应当分阶段,那我们应该怎么判断是那一阶段呢?若患者眼压偏高(高于30mmHg)或发病之初,常采用清肝火、利水明目法配合西医降眼压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选用石决明、珍珠母、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丹参等;若患者眼压能控制到基本正常,或发病较久,病势较缓,眼底视盘颜色较淡,杯盘比(C/D)较大者,常采用培补肝肾、养血活血的方法,以促进受损的视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这一阶段也是中医眼科防治的重点及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