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由于其疗效确切,携带、使用方便,深得广大医患欢迎。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不适当地应用和滥用中成药,导致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延误甚至加重病情,甚或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能否合理正确应用中成药可直接影响其药效。
一、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影响中成药药效的关键。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的中药制剂,辨证施治仍是中成药使用的原则。同一疾病,由于病因、病势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服用同一种药物,疗效各有差异。在临床应用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方能发挥中成药的最佳疗效。如用于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种类很多,但有的用于风热感冒,有的则用于风寒感冒。若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治病,而且会加重病情。一般来说对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肢节酸痛等风寒表证,用风寒感冒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较好;而感冒发热、鼻塞、咽喉肿痛等风热表证,用西羚解毒丸效果较好;当风热表证出现身热口渴,气逆咳嗽时可用桑菊感冒片;而流感则用羚羊感冒片、连花清瘟胶囊。
二、服药剂量
中成药必须按规定剂量正确服用,用量过小,药力不足,不能起到治疗作用;用量过大,则药力过猛,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一般情况下应按常规量服用,尤其是药性猛烈的,或含有毒性成分的,其药量使用更应慎重。
中成药的用量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发病季节等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老年人一般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烈的药物易伤正气,应适当低于成人量。小儿剂量宜小,体弱患者不宜用较大剂量,久病者应低于新病者的剂量。老人及身体极度衰弱者用补药时,开始剂量宜小,逐渐增加,否则因药力过猛而使病者虚不受补。病势重者药量宜大,以增强疗效;病势轻者用药量宜小,以免伤正气。此外,在确定用药量时,对南北方水土不同、生活习惯及职业等因素都应予以考虑。
三、配伍用药
中成药组方固定,其功效主治也固定,为了治疗复杂病证的需要常常采用配伍的用药形式,包括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汤药、中成药与西药等,配伍用药后可治疾病的主症乃至兼症,从而提高中成药疗效,扩大其治疗范围。如在治疗肝肾不足,气血俱亏,表现为心悸失眠,头晕乏力,不欲饮,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时,以归脾丸配伍六味地黄丸药效较好,二药合用,既补气血之不足,又滋肝肾之亏损,相辅相成。
但须注意的是,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借鉴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七情理论”及方剂的组方原则进行。某些中成药合用后可能出现“十八反”“十九畏”,为配伍禁忌,因此不能同时服用。此外,近年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许多中成药与西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使用不当就会降低原有的功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珍珠、龙骨、牡蛎、石决明等含有大量钙的中成药与强心苷类西药合用,可引起强心苷类药物毒副作用增强。再如中成药舒肝丸与西药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芍药苷,有解痉、镇痛作用,而甲氧氯普胺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互相减低药效。
四、服药时间
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服药时间,只有适时服药,才能发挥其最大治疗作用,否则会降低药效,甚至无效。如临床上常用的胃痛宁、三九胃泰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及表面性溃疡的中成药,该类药只有在饭前服用,才能中和胃酸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若饭后服用,疗效大为减弱,甚至无效。一般来说,多数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但对肠胃有刺激或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尤其是膏滋类,饭前空腹时服用有利于消化吸收。驱虫药,亦宜空腹服,有利于驱除寄生虫。抗疟药,则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对于呕吐病人应采取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祛痰药宜饭前服。用于消食导滞的药宜饭后服。用于治疗慢性病的丸剂、酒剂等,则应每日定时服用。
五、饮食
饮食对中药及中成药药效的影响,前人已认识到并明确指出了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即使用中成药有时必须忌食某些食物,以免药物与食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功效,也称为“忌口”。如服用含人参的中成药不宜吃萝卜,服用含铁的中成药(磁朱丸、紫雪)不宜喝茶、吃柿子,胃功能差的人,膏滋类成药油腻碍胃,非其所宜。—般来说,服药期间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脾胃虚弱的患者更应如此。对于起效时间及其有效性受胃排空速率影响的药物,则应注意服药时间及饮食时间的调整。某些性能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药食相互配合,可以增强功效。如平素体质虚寒、四肢不温、畏寒、面色苍白的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多食甘味补益热性食物,以温中散寒、壮阳补气;腹泻者多食酸味收敛固涩之品等都能最大程度地增强药物的疗效。
六、依从性
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这包括准确的服药时间、剂量和复诊时间,以及遵守个别药物的饮食限制等。病人不遵医嘱,不吃、少吃,或者多吃药物,都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药物本身、医务人员、患者自身。药品种类繁多,包装缺乏统一性,使用说明过于专业,药品气味、口感较差,特别容易使儿童的依从性降低。医师、药师未能给患者进行药品使用的详细解释,或简单的解释而造成了误解。患者及其家人擅自停药或加药,都会对药物疗效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