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李时珍说此物“肝经气分药”。
在浩瀚的中草药宝库里,历代中医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使用经验。固然,我们在阅读前人的经验医案时,需要客观地看待某些“修饰”词汇。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草药对于现代人养生,有很广泛的运用前景。
中草药的运用,主要依赖于历代本草,也就是历代中药学家的总结归纳。然后根据《黄帝内经》等理论典籍,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品类。
现在正值春季,春季多风。风邪在中医理论系统里,是一个非常被重视的外邪。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专门的“风论”对其做了详细的阐述。而《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风邪致病,主要需从肝经论治调理。
那么,在中草药里,有哪些善于疏散风邪之品呢?
说到疏散风邪,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麻黄、羌活等疏风散寒之类。确实,麻黄、羌活这些辛温解表药,能疏散在表的风邪。这种风寒袭表大致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感冒”。
但感冒的调理,已经逐渐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熬煎中药比较麻烦,至今已经很少用到中草药的机会了。
而相对于外来的“风邪”之外,在中医理论里,实际还有一种“内风”之说。这种内风,也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气血失调而形成的“风证”。而内经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里的“风”,更多指的是这种内风。
外来风邪侵体,有麻黄羌活等发散风寒之邪;那么,内风所动之处,如何针对性的调治呢?
简单说来,中医所说的“内风”,和现代科学比较起来,大致有两个主要的方面:
一是血压偏高引起的头痛头晕,中医认为主要从肝风论治;二是一些关节肌肉方面的问题,中医认为属于风湿痹症,也需要从风论治。这两个方面,有一种重要常被用到,那就是天麻。
天麻性味甘平,能入足厥阴肝经,又有赤箭、鬼箭羽灯别称。因为传说中天麻有“有风不动,无风自摇”的特点,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称它为“定风草”。由此可见,天麻对于内风之证,确实很有调理作用的。
天麻在中医临证的运用,实际也不外于如下两种情况:
1、肝风内动:
这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最基本的应用验证。现在很多的血压波动的问题(偏高或者偏低),总会见到天麻的身影。
一般来说,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手足震颤,这可是非常明显的“内风”了,天麻常与钩藤、麦冬、茯苓、牛膝、杜仲、石决明之类配伍,如天麻钩藤饮。
方中有石决明的镇肝潜阳、杜仲的补肾滋水,钩藤的疏风通络。适合阴不涵阳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
2、风湿痹症: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寒腿”之类的问题。主要以腰膝、四肢经络阻塞不通,从而出现一些功能、感觉上的障碍。如俯仰不利、腰酸背痛等等。
中医对于这类痹症的调治,一般以祛风通络、活血散瘀为主,有时还配伍虫类搜刮之品。但天麻也是常被用到的。
如《十便良方》里的天麻酒,就由天麻、牛膝、附子、杜仲组成。用于风寒湿痹,常配伍秦艽、桃仁、红花、桑寄参、大伸筋之类。
总之,天麻被现代人认为是养生佳品。目前看来,其对调理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方面,都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的。
本文参考资料:《本草纲目》、《十便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