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柳少逸潜阳法在高血压病中的方证应用
TUhjnbcbe - 2020/11/29 12:4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http://pf.39.net/bdfyy/bdfzj/

潜阳法在高血压病中的方证应用

柳少逸

中医学医籍中,无高血压之病名,但从临床上看,高血压病的主症是头目眩晕而痛,与中医学“眩晕”一证相似。

目花为眩,头旋为晕,目为肝之窍。《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风为肝之本气,风性动摇,动则眩晕。可见眩晕、头痛与肝关系甚密,故《*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

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是“阳亢”,治疗的当务之急是“潜阳”,故潜阳法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法则。

 一、方证应用

阳亢之由多端,潜阳之法不一,故方药亦各异。临床有泻火潜阳,平肝潜阳,育阴潜阳之分。

1、《杂病证治新义》天麻勾藤饮证(肝阳上亢证)

药物组成:天麻三钱,钩藤四钱,石决明六钱,山栀、*芩各三钱,川牛膝四钱,杜仲、益母草、夜交藤、茯神各三钱。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主以天麻、勾藤潜阳熄风;辅以*芩、栀子,泻火存阴,乃苦坚肾之义也;佐以杜仲、寄生、牛膝、坤草滋养肝肾,茯神、夜交藤宁心安神。诸药合用,肝火得泻,肝阳以潜,而眩晕、头痛诸证自瘳。

《柳少逸医案选》天麻勾藤饮证案:

姜××,男,60岁。年4月10日初诊。

头目眩晕,伴头痛耳聋,暴躁易怒,面色胀红,口苦、心烦不得眠,左侧手足麻木欠灵,言语尚清。查:舌红薄*苔,脉弦数。血压30.7/13.3KPa。

辨证:肝火偏盛,火动阳亢。

治则:清泻肝火,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勾藤饮合栀子豉汤加减。

天麻10g,勾藤12g,*芩10g,栀子10g,豆豉10g,菊花12g,杜仲12g,寄生12g,牛膝15g,生白芍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6g,水煎服。

4月14日,药后诸症如前。查:舌红白薄苔,脉弦(血压30/13.3KPa)。上方加夏枯草12g,槐米12g,水煎服。

5月9日,服药十余剂,诸症大减,血压稳定,查:舌红苔薄,脉弦(血压21.3/12KPa)。

仍宗原意,上方加珍珠母30g继服。

5月14日,诸症悉除,病臻愈可,血压稳定。查:舌红苔白薄,脉弦缓。予以托盘根,草决明代茶,嘱常服以固疗效。

按语:中医无高血压之病名。然该病主症为头目眩晕而痛,恰与中医“眩晕”一症相侔。目花为眩,头旋为晕,肝开窍于目,“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风为肝之本气,风性动摇,动则眩晕,故眩晕、头痛多与肝有关,而《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故“平肝潜阳”为治高血压病重要法则,而天麻勾藤饮为泻火潜阳代表方剂。而本案属阳亢偏主型者,方中天麻、勾藤潜阳熄风任为主药;辅以*芩、桅子泻火存阴,乃苦坚肾之义也;佐以杜仲、寄生、牛膝、坤草滋养肝肾,茯神、夜交藤,宁心安神。《伤寒论》有“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之”之条。是谓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热下行;豆豉气味俱轻,清泄热邪,和胃降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清宣胸膈郁热,而“心烦不得眠”得解,“暴躁易怒”以息。故诸药合用,则肝火得泻,肝阳以潜,而眩晕、头痛、心烦悉除。

《柳吉忱诊籍纂论》天麻钩藤饮证案:

赵某,男,52岁,干部,年6月15日。

头旋目眩,耳鸣,胸闷气短,烦热心悸,腰膝痠软,大便干,小便*。查:舌紫暗尖红,苔薄白,双寸脉弱,左关弦。

血压/mmHg。X线胸透示:主动脉迂曲延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劳损。

证属阴虚阳亢,心营不足而致眩晕。治宜育阴潜阳,活血通络。予天麻钩藤饮加味。

处方:天麻10g,钩藤10g,代赭石15g,石决明15g,*芩10g,坤草15g,焦栀子10g,香豉10g,当归15g,白芍12g,桃红各10g,葛根12g,茯苓12g,桑椹子30g,川牛膝12g,夜交藤30g,茯神12g,夏枯草10g,寄生12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四枚,水煎服。

6月27日复诊:迭进12剂,诸证豁然,血压降至/mmHg,仍宗原意,上方加杜仲12g。续进15剂,诸证若失,血压为/90毫米汞柱。复作心电图亦明显改变。予以丹参片内服,草决明、*芩代茶饮。

解读: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潜阳熄风之功而疗眩晕等候;辅以栀子、*芩,豆豉,寓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二方之效,以泻火存阴,清热除烦,乃苦坚阴之义,则烦热、便干、溺*之症可除;佐以杜仲、牛膝、坤草以养肝肾强腰膝,而腰膝酸软、耳鸣之症可疗;茯神、夜交藤、桑椹子宁心神而心悸可定;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之效而疗胸痹。本案用药之妙,尝在夏枯草、赭石、陈皮三味:代赭石苦寒体重,寒可泻热,重可镇降,入心肝血分,具平肝清火,重镇降逆之功;夏枯草冬至后生芽,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虽属阴寒,而阴中含阳,得春木发陈之性,而功于条达,故为平肝降压之要药。且与代赭石、石决明、白芍、牛膝等药相伍,名代赭石汤,为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眩晕证之良方;陈皮味辛苦而性温,气芳香入脾肺,《本草求真》谓其具“调中快膈,导痰消滞,利水破癥,宣五脏,理气燥湿”之功。复云其“同补剂则补,同泻剂则泻,同升剂则升,同降剂则降,各随所配,而得其宜。”公谓此即平胃、二陈、温胆汤诸方用陈皮为主药之妙,亦此案以其快膈消滞之功,而除痰浊中阻胸闷之候之谓。

2、《衷中参西录》建瓴汤证(阴虚阳亢证)

药物组成:生山药一两,怀牛膝一两,生赭石八钱,生龙骨、生牡蛎、生地*各六钱,生杭芍、柏子仁各四钱,磨钱锈水以之煎药。

方解:方中龙骨、牡蛎、赭石重镇潜阳任为主药;佐以生地、牛膝、山药、白芍滋养肝肾;柏子仁养心安神,以达镇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效。因本方多由金石、化石、贝壳质地沉重之品组成。诸药合用,上亢之肝阳,若建瓴之水,向下之势易也,故其降压作用较强。

《柳少逸医案选》建瓴汤证案:

王××,男,57岁,年3月16日。

患高血压病史已10年,一月前始眩晕厉害,头痛加重,耳鸣、视物不清,烦躁易怒,面潮热,腰膝酸软。近口眼微有歪斜,言语微蹇塞,右上肢微有不灵,倏尔即逝。查:舌红无苔,脉弦细(血压22.4/13.3KPa)。

辨证:肝肾阴亏,虚阳上冒。

诊断:眩晕(高血压病)中风痱。

治则: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药:建瓴汤合当归散加减。

赭石30g,牛膝15g,桑椹子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天麻10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芩10g,生地15g,寄生18g,白术12g,山药15g,柏子仁15g,珍珠母30g,甘草6g,水煎服。

3月20日复诊,药后好转,但视物昏花不减。血压微高。查:舌红白薄苔,脉弦细(血压21.3/13.3KPa)。仍宗原意,予上方加磁石10g,神曲10g,*精24g。

3月25日三诊,诸症豁然,口眼歪斜、塞食已愈,血压微高。查:脉弦。予以上方去赭石,加夏枯草12g,水煎服。

4月1日四诊,诸症悉除,血压稳定,查:舌淡红白薄苔,脉缓(血压17.6/12KPa)。予以杞菊地*丸,嘱服一月。

按语:建瓴汤,方出《衷中参西录》,乃平肝潜阳之剂。当归散方出《金匮要略》,由当归、*芩、芍药、芎藭、白术组成。具调冲任,养血脉之功。本案为阴虚阳亢,血脉失濡之证,故用之。方中龙骨、牡蛎、赭石重镇潜阳,眩晕、头痛,虚阳上冒等症得解;牛膝、生地、山药、当归、川芎、白芍滋养肝肾,濡养经脉,育阴息风,解痉止挛,而时作之口眼歪斜,肢体不灵得除;柏子仁养心安神,而畅中快膈,而烦躁易怒可缓。诸药合用,上亢之肝阳,若建瓴之水,向下之势易也。故方证相符,今为降压之效方。本案加桑椹子以甘寒,补肝肾养阴血之功,佐地、归、芎、芍、天麻以养血育阴息风;加*芩以其苦寒,消上、中焦之邪火而清热降压;入珍珠母,以其得水中之阴气以生,味咸令寒,入足厥阴肝经以消热除烦,重镇潜阳。

“中风痱”肢体病也。《金匮要略》称其证见“身体不能自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得转侧”。《心典》云:“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本案患者时作“口眼歪斜,肢体不灵”,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乃肾元亏虚,脑络失养所致,属中医之“中风痱”证,故予建瓴汤加味而愈。

当上亢之阳得潜,血压得降,则潜阳之法则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因潜阳药物性寒凉,质地沉重,药物沉降,易伤阳致泻。

《柳吉忱诊籍纂论》建瓴汤证案:

辛某,男,56岁,干部,年2月26日。

患高血压病已十余年,近因春节拜亲访友交际颇多,而眩晕头痛加剧,伴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视物昏花,舌红无苔,脉沉弦而细。血压/mmHg。

证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扰动清窍。治宜镇肝熄风,育阴潜阳。师建瓴汤意化裁。

处方:山药20g,怀牛膝20g,赭石2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生地*20g,生白芍12g,柏子仁15g,磁石12g,寄生12g,菊花10g,酒芩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甘草6g,水煎服。

3月3日,服药5剂,诸症悉减,唯耳鸣不减。血压/mmHg,脉象已缓。予原方加节菖蒲10g,川芎6g。

3月14日,续服中药10剂,头痛、眩晕、耳鸣、不寐、视物昏花诸症悉除,舌淡红薄白苔,脉沉微弦。血压/96mmHg。予以每日炒草决明20g、炒槐米10g、炒*芩10g,代茶饮。

解读:高血压病的主症是眩晕头痛,故中医多从眩晕论治。目花为眩,头旋为晕,目为肝之窍,“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巅。”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风为肝之本气,风性动摇,动则眩晕。可见眩晕一证,与肝关系甚密,《内经》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故眩晕一证当从肝论治,而有潜阳熄风之法;肝喜条达,恶抑郁,肝每因情志所伤,气失条达郁而化火,火性炎上,火动阳亢,风火相煽,扰动清窍,见头痛,性急易怒,多梦不寐,舌红少苔,脉弦诸症。故眩晕一证,当有泻火潜阳之治;肝体阴而用阳,若肝阴不足,阴虚阳亢,则见眩晕,视物昏花等症,故眩晕一证,当有柔肝熄风之治;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故眩晕一证,当有滋肾养肝之治。本案患者上述病机均存,于是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泻火存阴诸法之用。故公予以《衷中参西录》之建瓴汤加味治之。方中龙骨、牡蛎、赭石重镇潜阳熄风,任为主药;生地、怀牛膝、白芍滋养肝肾,育阴熄风;柏子仁养心安神;山药益脾肺之气;方用磁石,以代铁锈水镇潜浮阳之功。于是,诸药合用,则上亢之肝阳,若高屋建瓴之水,向下之势易也,故今云有降压之功。方中加寄生、甘菊、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乃育阴潜阳之助;酒芩、甘草、乃清上扰之火之用,于是阳潜、火清、风熄,而眩晕、头痛、烦躁、不寐诸症悉除,而病臻痊可。二诊时,药用菖蒲、川芎,以其活血通脉、开窍聪耳之功,而愈耳鸣。而炒草决明、炒槐米、酒芩,以其清头目,泻火存阴之用,为防治高血压病之用方。


  3、《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证(阴虚阳亢证)


  药物组成: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二钱,甘草钱半。水煎服。

方解: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辅以龙牡、龟板、白芍,潜阳镇逆,柔肝熄风;重剂赭石,以降胃平冲。佐以元参、天冬以壮水滋肝,清金抑木;青蒿清肝热而舒肝郁;麦芽舒肝和中;川楝子疏泻肝气;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具镇肝熄风之功,故名之。

《柳吉忱诊籍纂论》镇肝熄风汤证案:

倪某,女,62岁,年12月6日。

往有高血压病及便秘史,早饭后,因与人“口角”,情绪激动,回家后遂诉说头剧痛,眩晕甚,随见恶心呕吐,继而右侧肢体痿而偏废,神识尚清,舌难言,急来院就诊。查:血压/mmHg。右侧上、下肢活动不灵,心烦,口难言,尚可理解别人语言,面赤唇红,舌降苔少,脉弦细而数。

证属肝肾之阴亏虚,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而致中风。治宜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之法。师镇肝熄风汤意化裁。

处方: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元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青蒿6g,阿胶10g(烊化),生地10g,甘草6g。水煎服。

12月9日,服药3剂,血压正常,可言语,然吐字不清晰,头痛、眩晕等症若失,由家人扶持,可下地行走,脉仍弦。

原方加天麻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水煎服。

12月12日,续服3剂,诸症豁然。予以《杂病证治新义》之加减羚羊角散以续治。

处方:羚羊角6g,天麻10g,钩藤10g,龙胆草6g,桑寄生10g,川牛膝6g,鸡血藤10g,僵蚕6g,全蝎5个,蜈蚣一条,共为细末,每次10g,白水冲服,日三次。

解读:此案为高血压病患者,因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增高而发脑卒中。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乃气血逆乱之病。对此,张景岳注云:“相迫曰薄,气逆为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由此可见,脑卒中之病机为“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则与中医“薄厥”、“大厥”之病相侔,且病势危急,极易“厥则暴死”。其治,公师《衷中参西录》之镇肝熄风汤治之。鉴于病机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故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肝阳;重剂赭石降逆平冲,以镇上行之腑气,共为主药。辅以龙、牡、龟板、白芍潜阳镇逆,柔肝熄风。佐以元参、天冬壮水滋肝,清金抑木,青蒿清肝热而舒肝郁;麦芽疏肝和中;川楝子疏泄肝气;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之功。方加阿胶、生地,又寓《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之伍,增其潜阳熄风之效,尚兼滋阴通便之用,而解便秘。

二诊时,加女贞子、旱莲草、天麻,乃增其方养肝肾,平肝熄风之效。病近愈,以加减羚羊角散续治,其用经济简便利于民。

4、《温病条辨》大定风珠证(阴虚阳亢证)

药物组成: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四钱,干地*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六钱,生鳖甲四钱,鸡子*生二枚,炙甘草四钱。水煎服。

方解:方中取鸡子*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合阿胶填阴以熄风,任为主药;地*、寸冬、白芍滋阴柔肝,三甲育阴潜阳共为辅药;炙甘草、五味子化阴以安中,麻仁润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具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之效,主治阴虚阳亢之高血压病患者。

《柳少逸医案选》大定风珠证案:

闫××,男,61岁,年10月5日。

近日来眩晕头痛,面潮红,五心烦热,神倦痉厥,时见瘛瘲,耳鸣,腰膝酸软,夜心烦不寐,盗汗舌绛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血压25.3/14KPa。

辨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治则:滋阴潜阳,养阴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生地15g,白芍12g,寸冬12g,生牡蛎30g,生龟板10g(先煎),桑椹子30g,阿胶10g(烊化),黑芝麻15g,夏枯草10g,石决明15g,炙甘草6g,鸡子*二枚(冲),水煎服。

年10月14日,迭进八剂,诸症递减,查血压22/13.3KPa。仍宗原意,上方加杜仲10g,牛膝10g继服。

年10月23日,续进八剂,诸症悉除,眩晕头痛遂止,查血压21/12.6KPa.。

嘱服草决明代茶服用。

按语:大定风珠方出《温病条辩》,乃由加减复脉汤衍化而成,实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减参、桂、姜、枣而成。具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之用,故为滋阴潜阳之良剂。《伤寒论》有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于少阴之上,致心中烦,不得卧诸症,有*连阿胶汤之用。大定风珠寓此方而不用苦寒之芩连而重在以鸡子*、阿胶、白芍滋肾柔肝益肾。故方中鸡子*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合阿胶填阴以熄风,共为主药;地*、麦冬、白芍、滋阴柔肝益肾,三甲育阴潜阳,共为辅药;五味子、炙甘草化阴以安中,麻仁润燥以泻热,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而血压得解,眩晕得息,病臻痊可。

 5、温胆汤、加味温胆汤证(痰热蒙敝清阳证)

适用于阳亢为兼证者。

药物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煎服。

方解:柳氏加味温胆汤:方中温胆汤(《千金方》)健脾和胃,消化热痰;佐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白芍、甘菊养血以熄风。故适用于高血压病,而证见头晕而痛,胸闷、口干、口苦等痰火蕴伏、扰动肝阳者。

《柳吉忱诊籍纂论》温胆汤证案

张某,女,43岁。年3月6日。

于今天上午劳作间,突发晕眩耳鸣,站立不稳,感到头旋头重,眼前一切均呈倾斜摇动、将塌之势,耳内如蝉鸣声,胸闷气促,恶心不吐,随即席地而坐,休息多时,不见好转,即去院就诊。经检查心肺正常,理化检查亦无异常,诊其脉细数而滑,苔白薄微腻,追询病史时,自言以往曾有类似的症状发作。

证属脾虚湿盛而成痰饮,清阳不振,脑海失荣。治宜健脾益气,祛痰降逆。师温胆汤意化裁。

处方:陈皮10g,茯苓12g,姜夏10g,珍珠母30g,生铁落30g,竹茹10g,胆南星10g,苏梗10g,枳壳6g,甘草6g,水煎服。

6月13日,用药一周,眩晕若失,仍胸闷感。故原方入栝蒌12g,*连6g,续服。

6月21日,续治一周,眩晕、耳鸣,诸症豁然,病告痊愈。

解读:目花为眩,头旋为晕,故称眩晕。《灵枢·卫气》篇云:“上虚则眩。”《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即“无虚不作眩”之谓也。然上虚之由多端,或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者;有因肾元亏虚,髓海失荣而作者;有因脾虚湿盛,或痰浊中阻,阳不布津,脑海失荣,浊阴不降,痰浊上扰清窍而作者。此案则属于后者,因湿浊郁久始成湿热,脉见细数而滑。故有温胆汤之施。因耳内有蝉鸣声,头旋重,视觉有倾斜摇动,乃肝风内动之象,故有珍珠母、生铁落平肝熄风之用。经治一周,诸症若失,仍有胸闷,故合入小陷胸汤,以栝蒌、*连清热化痰之功,而收效于预期。

《柳吉忱诊籍纂论》加味温胆汤证案:

刘某,男,47岁,海阳县教师。年7月13日。

患高血压病经年,近几天感头沉重而痛,眩晕,胸闷,体倦,纳呆,喉中痰鸣,咳痰粘腻而稠,口苦咽干,心烦易乱,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血压/mmHg。

证属脾虚湿盛,蕴久化火,痰火蕴伏,扰动肝阳。治宜健脾化痰,平肝潜阳。予加味温胆汤调之。

处方:陈皮12g,姜半夏10g,茯苓12g,炒白术15g,枳实10g,竹茹12g,天麻10g,钩藤10g,龙骨15g,牡蛎15g,炙甘草10g,大枣四枚,生姜三片,水煎服。

7月20日。服药一周,头沉重感、胸闷、纳呆、喉中痰鸣诸症若失,动则仍有坐车舟之感,仍宗原意,加泽泻15g,红参10g,续服。

7月28日,续治一周,诸症豁然,血压正常范围。予以健脾和胃,化浊导滞之保和丸,以防痰浊蕴伏之弊。

解读:《千金方》之温胆汤,由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大枣而成。名温胆,实乃清胆和胃之谓。诚如罗东逸所云:“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入天麻一味,以其熄风止痉之功,可解头痛眩晕之症;再入白术,以其健脾益气之功,可愈体倦、纳呆之候。天麻、白术伍二陈汤,乃《医学心悟》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由此可见,本案之用方,乃集温胆汤、二陈汤、枳术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诸方之效。就用药而论,公临证喜用对药,并谓“对药”多系小方组成,如白术伍枳实,乃《金匮要略》之枳术汤,为健脾散结之伍;半夏伍生姜,为《金匮要略》之小半夏汤,以成蠲饮散结化痰之用。然诸方清热化痰降浊之功有余,而仅天麻平肝熄风之功略逊,故佐以钩藤而增其力;入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故诸药合用,公名其方曰“加味温胆汤”,称其为痰火蕴伏,扰动肝阳证之高血压病之效方。

《素问·示从容论》云:“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公谓“这个‘度’,就是以这个‘证’字为规矩准绳也。”郭露春尚云:“病因万变,见证亦多端,病者合诸证以成病,医者合诸药以成方。有一证,自有治此证一药。要必先审证以识病。而后议药以处方。”而此案之治,乃审证、识病、议药、处方之验也。

 6、《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痰浊蒙敝清阳证)

药物组成: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二陈汤伍白术健脾化痰,佐天麻以平肝熄风。适用于肝脾同病,而证见头晕头痛、胸闷多痰、振颤肋痛之高血压病患者。

《柳少逸医案选》:半夏白术天麻汤证案

毛××,男,56岁。年9月10日。

头沉重而痛,且眩,胸闷纳呆,心烦易乱,喉中痰鸣,咳痰白稠,纳谷欠佳。查:舌暗体胖苔白兼*,脉滑数,左关见弦象。血压25/12KPa。

辨证:痰火蕴伏,扰动肝阳。

治则:清化热痰,平肝潜阳。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陈皮10g,半夏10g,云苓12g,白术12g,竹茹12g,瓜蒌15g,枳实10g,勾藤10g,菊花15g,生龙杜各30g,夏枯草10g,甘草6g,生姜10g,水煎服。

复诊:9月14日,药后诸症悉除。血压平稳(16/10KPa)。每日予以托盘根煎汤服,嘱其常服,以资佐证。

按语: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出《医学心悟》,源自《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方由《局方》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而成。以其燥湿化痰,平肝息风,而主治风痰眩晕证。加龙骨,以其入足厥阴肝,以收浮越之正气;入牡蛎,功专入肾,为肝肾血分药,为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之要药;因其胸闷纳呆,心烦易乱,故入瓜蒌、竹茹,以宽胸除烦;药用勾藤,甘而微寒,为肝与心包二经之药,有平肝风,舒筋除眩之功;甘菊花,甘苦微寒,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而益肺肾二脏,以制心火而平肝火,则心烦、目眩、头重之症得解;夏枯草冬至后生芽,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禀纯阳之气,然味辛苦而寒,独走厥阴,能解肝家郁火,功专散结,乃阳中求阴之味,为泻火散结,清肝降压之要药。于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诸药之效,以成清化热痰,平肝潜阳之功,故眩晕头痛以解,胸闷心烦得除,而收效于予期。

8、柳氏加味真武汤证(阳虚阴逆证)

药物组成:茯苓、芍药各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破八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方以真武汤加石决明、杜仲、寄生、枸杞子等药而成。其特点是附子与石决明等潜阳药物同用。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石决明为镇肝潜阳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药性功效悬殊,然二味并用,确有异途同归、相辅相成之妙。其要有二,其一肝旺于上,肾亏于下,肝肾不交,母子相离,用石决明潜镇虚阳,使其从上达下,附子鼓动肾阳,蒸腾肾水,使其从下济上,二者得交,肝肾同归于平。其二,附子能固肾中之阳,石决明能制肝木之刚,两者并用,即“扶阳长阴”之义。

《柳少逸医案选》加味真武汤证案:

赵××,男,56岁,年10月2日。

头旋目眩,肉瞤,心悸,形体肥胖,肢体浮肿,腰膝酸软,小便频而短,大便清稀,胸闷短气,时虚烦懊憹,夜难入寐,查:舌淡红胖印痕,苔白薄兼*,脉沉迟,左关脉弦。血压25.4/14.7Kpa。

辨证:肾元不足,阴阳双亏。

治则:温肾壮阳,养血益阴。

方药:予以加味真武汤治之。

制附子10g,白术15g,茯苓12g,白芍12g,石决明18g,生龙杜各30g,杜仲12g,寄生12g,枸杞子15g,生姜三片,水煎服。

10月7日,上方四剂后,眩晕、肉瞤、心悸、胸闷、浮肿诸疾悉减,时有心烦,脉沉迟。血压24.6/14.6KPa。仍宗原法,予上方加莲子心10g。水煎服。

11月5日,续进20剂,诸症悉除,血压稳定。舌淡红白薄白苔,脉沉缓。血压21.3/13Kpa。

给予附子10g,石决明18g,白芍10g,夏枯草10g,水煎服。

二年后追访,血压较稳定,患者每发眩晕,血压稍高,即服附子石决明小方三、五剂。遂病臻愈可。

按语:自拟加味真武汤,方由真武汤加石决明、杜仲、寄生、枸杞子等药而成。方取真武汤,以其振奋脾肾之阳,而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胸闷短气等症可痊;而佐石决明、杜仲、寄生、杞果诸药,则以其育阴潜阳之功,而眩晕证可愈。其特点是附子与石决明等潜阳药物同用。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石决明为镇肝潜阳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药性功效悬殊,然二味并用,确有异途同归、相辅相成之妙。其要有二:其一,肝旺于上,肾亏于下,肝肾不交,母子相离,用石决明潜镇虚阳,使其以达下,附子振奋肾阳,又使其从下济上,二者得交,肝肾同归于平。其二,附子能固肾中之阳,石决明能制肝木之刚,两者并用,则扶阳长阴,而“阴不敛阳,浮阳上越;阳不引阴,阴失下贯”之证解也。

《柳吉忱诊籍纂论》加味真武汤证案:

于某,男,59岁,干部。年10月15日。

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头旋目眩,肉瞤心悸,形体肥胖,肢体浮肿,腰膝酸软,小便频而短,大便较稀,胸闷短气,纳呆,体倦,神疲、心烦。舌淡红畔印痕,苔白薄,脉沉迟,左关脉弦。血压/mmHg。

证属肾元不足,阴阳双亏。治宜温肾壮阳,养血益阴。予加味真武汤调治之。

处方:制附子10g,白术15g,茯苓12g,白芍12g,石决明18g,生龙牡各30g,天麻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杜仲12g,寄生12g,枸杞15g,生姜三片,水煎服。

药用4剂后,眩晕、肉瞤、心悸、胸闷、浮肿、纳呆诸疾悉减,时有心烦,脉沉迟,血压:/mmHg。仍宗原法,予上方加莲子心10g。水煎服。

递进8剂,诸症豁然,血压仍高,仍宗原意,继服中药。

续进12剂,诸症悉除,血压稳定。舌淡红薄白苔,脉沉缓,血压/90mmHg。给予附子10g,石决明18g,白芍10g,夏枯草10g,水煎服,以善其后。

解读: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是阳亢风动扰乱清窍而致眩晕诸证。而阳亢风动者,又多因肝阴亏虚所致。故其治多为平肝、育阴、重镇潜阳之法。然尚有痰火蕴伏扰动肝阳者,及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者。若水邪上犯清阳必头眩或清阳不升,清窍失濡,髓海失荣,而发眩晕者,公有加味真武汤之用,本案即属后者。

真武汤方出自《伤寒论》,乃为阳虚水泛证而设方,其治,功于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补肾阳,助阳以行水,则无水邪上犯清窍而发眩晕之弊;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佐附子以助阳,宣散水气,又伍茯苓以温散水邪;芍药以其敛阴缓急之功,而解肉瞤之证。此案用药之要,是附子、石决明之伍。附子为回阳救逆,温阳行水之味,石决明为镇肝潜阳,解痉熄风之品,一动一静,一温一寒,药性功效相殊。然二药并用,而有异途同归之妙。其要有二:其一肝旺于上,肾亏于下,肝肾不交,母子相离,以石决明潜降虚阳,使其从上达下。公谓:“凡补阳之剂,无不能升者,正以阳主升之由也。”附子鼓动肾阳,蒸发肾火,使其从下济上,故二者得交,肝肾同归于平。其二附子能固肾中之阳,石决明能制肝木之刚,两者并用,乃“扶阳长阴”之义。而方加杜仲、寄生、枸杞,以佐白芍柔肝熄风之功;又佐石决明制肝木之刚之力。于是公谓其方曰:“加味真武汤”,为阳虚水泛之高血压病者之用方。

就“加味真武汤”用药之妙,公认为仍不出《本草纲目》“七情合和”之理。并引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语解之:“若夫方之与药,其功能又迥不相侔。盖药仅有个性之特长,方则有合群之妙用,一也。药有益而即有害,方则有利无弊,二也。药则功力有限,治病之范围狭小,方则裁制随心,临证则应变无穷,三也。”“不明方义,不足以尽药物治病之功能;不明剂制,不足以定方剂轻重之标准。”

三、结语

综观潜阳诸剂,潜阳药物首当其冲,对于高血压病,而见肝阳上亢者,大有攻关夺邑,功效直截之治。

潜阳药物质地沉重,药性沉降,且用量较大,长时间服用,易出腹泻之弊端,故临床上要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苦寒泻火之药,非肝火偏旺者,亦不可久服常用,否则可伤阳致泻或损伤真阳。故一俟肝火得清,旋即停用。

本文摘选自柳少逸著《以方证立论与临床》。

复健王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少逸潜阳法在高血压病中的方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