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品茗普茶茶性及普洱茶茶性解秘
TUhjnbcbe - 2021/1/3 20:28:00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当今茶界特别是普洱茶界,存在许多是是而非的概念和信息,茶性就是其中之一。不要说两微这种自媒体平台,就连号称专业的某些百科也在传播这种伪知识和假信息。为正本清源,今天就有关茶性的相关问题为大家梳理如下。一、“茶性”来源于中药的“药性”理论众所周知,茶在古代中国,最早是被作为药物来使用的,有兴趣的朋友看参看郎中茶夻之“茶史演义:茶和普洱茶的药用简史”一文。“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谈到药性是说:“药性有宜散者,宜丸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并随药性,不得违约。”可见药性最早是指中药材的水溶性、醇溶性等理化性质。南北朝时期的中药学家陶弘景对药性的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这时的药性是指药物的功能。随着对人们疾病及对主要用来对抗疾病的中药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界逐渐形成一套与现代药学理论截然不同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概括来说,广义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能主治等不同内容;狭义的中药药性即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其中又以寒、热药性为核心。现代中医药学对中药药性的统一认识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无*等方面。作为至今仍在使用的中药材之一,“茶性”显然是来源于中药的“药性”。本文对茶性普洱茶茶性的叙述,就遵循现代中医药学药性相关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无*等几个方面展开。二、历代中药文献对药性及茶性的记载1、药性及改变药性的方法(1)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还有解药食中*之功。苦:能泄、能燥,能坚阴。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2)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从药物对机体作用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是由药物本身的功能来决定的。温热:能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机能活动,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解郁、芳香开窍作用,如桂枝、紫苏、附子、干姜、当归、川芎、陈皮、菖蒲等。寒凉:能减弱人体机能活动,或降低病理性机能亢进,具有疏散风热、清热泻火、凉血解*、平肝潜阳作用,如桑叶、菊花、石膏、知母、赤芎、丹皮、石决明、钩藤等。平性:有一些药物,药性平和、四性不明显,寒症、热症都可用,称为平性药物。但这些药物亦有微凉、微温之分,实质上仍属于四性之内。(3)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4)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5)*:广义的*在古代是指一切药物的的偏性,狭义的*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性和副作用。(6)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7)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8)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9)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10)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11)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12)水火共制:指包括蒸、煮、禅、淬等炮制方法。2、中医药文献对茶性的记载综上可见,作为中药材的茶叶,其味包括甘、苦、酸、涩、咸、淡等,其性微寒,无*,归经为胃、心、肺、肝、肾经。想进一步了解茶性知识的朋友,可参阅“郎中笔记:茶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禁忌”一文。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最早的饮茶方法是把鲜茶叶或晒干的茶叶加水熬煮,制成汤汁饮用,与今天服用中药的方法非常类似;还有就是将鲜茶叶晒干碾碎,熬成羹汤食用的方法,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此种方法。唐代以后才将采摘下来的鲜茶制作为茶饼,饮用时取出后在火上炙烤至红色,再放入器皿中碾碎,用沸水烧泡,并且加入葱、姜、橘等其他辅料饮用。宋代出现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饮用时将碾罗好的茶末置于茶盏,再以沸水注入,冲点而成,称之为“点茶”。从制茶和饮茶方式的演变,蒸茶、炒茶、发酵和配茶、点茶等方法本质属于中药炮制的方法,除易于保存外,还具有改善茶味、改变茶叶寒热温凉等性质,促进茶叶内含物质溶解等作用。三、云南大叶种茶的茶性及普洱生、熟茶的茶性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熟茶则是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由于普洱茶产区地处经济和文化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除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介绍过普洱茶茶性及功效为“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并且他还发现“普洱茶“产攸乐……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其他人对普洱茶茶性的研究很少。对普洱茶的现代生物学及药理学研究表明,云南大叶种茶所含的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茶氨酸等较其他茶种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小叶种一倍左右,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及生活中饮用普洱生茶后可出现去火、生津等作用,体质虚弱者大量、连续饮用后会出现口吐酸水、脘腹肌腰背发凉、小便频数、大便溏薄等症状,但饮用普洱熟茶后会出现身体发热、出汗、兴奋等现象来看,笔者认为普洱生茶茶性偏寒,而熟茶茶性偏温。对普洱茶来说,不同产茶区、山头、日照、土壤等自然生长环境和蒸、炒、发酵程度等加工炮制不同的茶叶,其茶性会有寒、热、温、凉的细微区别。茶友们可根据自己口味偏好及身体体质来选择,这也是普洱茶能让不同的人都喜爱的原因所在。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阳虚和气虚的患者,最好避免饮用普洱生茶,特别是未炒透的生茶,若实在喜爱饮用,可在茶中配上适量的桂圆干、桂皮等中药一起泡饮。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7月。

2、*兆胜;《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7月。

3、颜正华,刘继廷;简述药性理论;中医函授通讯;年05期。

4、王伽伯,金城,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年07期。

5、闫波,孙国祥,孙万阳;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研究方法与思路;中南药学;年06期。

郎中原创,欢迎转发,转载敬请注明来源。喜欢本文,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茗普茶茶性及普洱茶茶性解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