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昨天学习了理论,今天继续学习“络病”理论指导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具体经验。
01治则治法王清任有“久病入络为瘀”之说,故络病临症总以津停血阻、痰瘀互结、浊*内蕴为表现。
络病的辨证原则,应以气血分先后,以经络定深浅。
初病在气,久病由气及血,经主气,络主血,故叶天士有“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说。
由此可见,络病乃疾病病久不愈之病理转归,究其病理特点及临症表现,不外虚、实两端。虚,责之络中气虚、血虚;实,责之瘀血、浊*痹阻络脉。
病变主要在心络,又与肾络、脑络有密切关系。
对高血压病的论治,宗《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
叶天士有“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以通补入络”,其用药宜活泼,忌呆滞,主张在补而不腻的基础上加以通络之品,并提出“络以辛为泄”、“辛香可入络通血”;
王清任则认为气虚是导致血瘀络阻的病理基础,力主活血化瘀法,益气与活血相结合,首创益气活血通络法。
近代医家张锡纯总结前人之长,提出“其瘀多在经络”,主张临症见有血瘀之象者,应从经络而治。
丁甘仁十分推崇叶氏“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论,独擅祛瘀通络、和营通络两法。
赵锡武则强调活血通络应和治本扶正兼顾,并指出“养血药具有化瘀通络作用”,扩大了通络药物的用药范畴。
老年高血压病血瘀证治则治法,应以活血通络祛瘀法为主,兼用益气扶正、调理肝肾法。
现代药理研究,此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增进血流,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而这也正是目前西药降压作用机制之所在。
脑卒中病多继发于高血压病之后,随着对本病的研究深入,认为病位在于脑络,通过中医辨证,配合活血通络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前有明显提高。
这一点亦提示我们,从络病的角度开展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望取得进展。
02分证论治一、络脉空虚证
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耳鸣如蝉,心悸怔忡,气短乏力,举步不稳,四肢麻木,失眠健忘,腰酸膝软,夜尿频数,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宜益气活血。
临症常用方:*芪15~30g,桑寄生15~20g,*参、红花、当归、广地龙、川芎、桃仁、川牛膝各12~15g,杜仲10~12g。
根据病情可以随症加减,如失眠,加枣仁12~15g、夜交藤15~20g;心悸,加远志10~12g、珍珠母15~30g;眩晕,加知母10~15g、生地12~15g;腰酸膝软,加狗脊、补骨脂各10~15g。
二、痰浊阻络证
多见头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纳呆,腹胀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眠,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健脾祛痰、活血化瘀。
临症常用方:川芎、陈皮各10~15g,法半夏、泽泻、生蒲*、五灵脂各10~12g,茯苓、白术、薏苡仁、益母草各12~15g。
根据病情可以随症加减:痰浊重,加胆南星10~12g;头胀头重,加草决明12~15g、菊花10~15g;尿少浮肿,加车前草15~20g;胸闷,加全瓜蒌15~20g;腹胀,加莱菔子10~12g。
三、瘀血阻络证
常见头痛头晕,头部刺痛,胸闷胸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唇指甲紫暗,舌下络脉青紫,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涩或结代。
临症常用方用:栀子、桃仁各10~12g,天麻、红花、*芩各10~15g,钩藤、杜仲、川牛膝、当归、川芎各12~15g,石决明、桑寄生、茯苓、丹参各12~20g。
四、气滞血瘀阻络证
头痛头胀,痛有定处,胸胁胀满,唇指青紫,四肢麻木,脉弦或弦数,苔薄或*,舌质暗红或暗紫。
伴有肝阳上亢化火时,尚有口苦、便秘、尿*等表现。
治宜理气活血。临症血府逐瘀汤加减。
五、阴阳失调,挟瘀阻络证
头晕头痛目眩,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心烦健忘,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肢体麻木,脉沉细或弦细,舌苔薄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
临症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六、肝热挟瘀阻络证
目赤面红,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少腹作痛,小便*赤,脉弦数,苔*腻。
治宜平肝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病,由于风、火、痰、瘀痹阻络脉,蕴生*邪,必*伤络脉,因此对络病的治疗,常加解*之品,如*芩、*连、菊花、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翁维良临床经验辑要》,翁维良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年6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