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之名
牡蛎作为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除了牡蛎以外,尚有其他名称,如古贲、生蚝、蛎蛤、左顾牡蛎、海蛎子壳、蛎房、蚝莆、左壳等。这些名称从四个方面体现了古人对牡蛎的认识。
1.钱币文化在古时,贝壳较为稀有,是最早的货币之一,而被视为是财宝。“贲”的上半部分为“奔”的变形,下部分为“贝”,“古贲”含义是古代人们所奔跑争夺的财宝,体现了古代牡蛎的经济价值和古时的钱币文化。
2.形态特征、药用部位“蛎”由“虫”和“厉”两部分组成。“厉”古时写作“厲”,本义为石崖中大量分布的蝎子,后引申为如今的“万”,表示数量多。牡蛎正是因像蝎子一样生活在岩体般的壳里,故而得名。“莆”的本义为“盆栽植物”,也具有一种容纳的特性。同时,牡蛎药用为其壳,因此,“蛎”“壳”“莆”“房”都是对牡蛎这种形态特征的描述。“蛤”字的“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相闭拢。牡蛎和其他贝壳类一样,其双壳可自由开合,所以亦有“蛎蛤”之称。
3.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古人重视对动物的驯养繁殖,对动物性别敏感,定义也有所区分。“牡”,为雄性之义;相反,“牝”的“匕”表示女性,通常指生育过的妇女,引申为雌性。生物皆有牡牝之分,但古时认为牡蛎纯雄无雌,如《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可见“牡”是对其繁殖方式的认识体现。
4.食用方式由于牡蛎壳十分坚硬,食其肉需以小刀撬开其硬壳。“毛”为“撬”的省略,故又有生蚝的名称。生蚝之名多言其肉,而牡蛎之名则多言其壳。
02牡蛎之食用
生蚝是许多人十分喜爱的海鲜食物,食用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和着酒生吃,有的清蒸吃,有的烧烤吃,有的炒着吃。虽然吃法多样,却皆因其鲜美可口,有些人甚至一次连吃数个。
牡蛎的肉作为食用,多谓之生蚝;其壳则主要作为药用,谓之牡蛎,少有食用的。但新鲜的牡蛎壳在洗净后,也可以搭配其他海鲜,做汤食用。在此为读者推荐一款简易牡蛎海带汤。
牡蛎壳克,海带克,葱姜料酒适量,加水2升,炖煮1小时以上。饮汤食海带,味道鲜美。
03牡蛎之药用
药用牡蛎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有多种功用。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于肝肾经,具有以下功用。
1.平肝潜阳牡蛎为生蚝的贝壳,性质寒凉,质地沉降,归于肝肾经,既能重镇潜阳又有一定的补益肾阴功效,能育阴潜阳,对于肝阳上亢的病证出现眩晕、烦躁、头痛、目眩十分有效。目前常用于高血压特别是老年性高血压属于肝阳上亢者。亦可用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出现的四肢抽搐,如老年人入夜抽筋。牡蛎又有息风止痉的作用。
2.重镇安神生牡蛎还有一定的镇静安神的作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甚至躁动癫狂的治疗,常与龙骨、龙齿同用。
3.软坚散结这是牡蛎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一些有形包块类病证,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子宫肌瘤、结核等,亦可用于治疗皮肤斑疹以及一些肿块、肿瘤、前列腺肥大、肝硬化等疾病。牡蛎随不同的药物配伍可应用于治疗各种证型的有形病证。以上功用牡蛎多生用,常用剂量为15~30克,入汤剂须煎煮1小时以上。
4.收敛固涩这也是牡蛎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重要功效,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一些有形阴液的遗滑之证,如自汗、盗汗、多尿、遗尿、遗精、滑精、久泻不止、带下、月经过多甚至崩漏,常与煅龙骨同用。牡蛎煅用对于这些病证一般用量要大,多在30克以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肠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月经不调以及虚劳病证。
5.制酸止痛这也是牡蛎煅用的一个对症用药。制酸止痛的药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海产品中药中,如瓦楞子、海螵蛸、海蛤壳等,而煅牡蛎一味应用最多,主要用于胃酸过多出现反酸、胃痛等症状,常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出现胃痛反酸。以上2个功用牡蛎为煅用,常用剂量为30克,入汤剂须先煎30~60分钟。
牡蛎较少外用,如外用多为煅牡蛎,研成粉末状,治疗湿疹湿疮、疮疡久溃不敛,煅牡蛎有一定的收湿敛疮、生肌的功效。
无论是作为食用的生蚝还是作为药用的牡蛎都有适应的人群和病证。如果体质虚寒特别是脾胃虚寒者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一些慢性胆囊疾病患者应当慎用,因为生蚝为海产品,性偏寒凉,不适用于寒性体质的人群和寒性病证。此外,由于生蚝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难以消化,需要胆汁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参与消化,如果胆囊本身有疾患,食用生蚝就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胆道疾病。即使可以食用生蚝,也不主张多吃。同时,对于一些腹胀、便秘的患者,应当慎用煅牡蛎。
专家简介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