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荧屏刮起“手工艺”风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塘主张翰做起苏绣服装
《司藤》的*上演天天旗袍秀
在江苏
手工艺的历史蔚为壮观
不仅有苏绣、云锦等
巧夺天工的织造技艺
南通的手工染缬
常州的花边抽纱
扬州的漆器
无锡的泥人
样样是一绝
今天就跟着《江苏手工艺史》
一起感受它们的绝代风华
金陵刻经高楼林立中的“沧海遗珠”
南京新街口淮海路,高楼林立之中,金陵刻经处仿佛遗世而独立。这里不仅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房屋格局,还传承着千年雕版印刷技艺。
一块棠梨木,一把刻刀,刻一万字要花一年。刻成的雕版刷上油墨,再用鬃刷隔着宣纸摩挲,接着缓缓揭开,墨香氤氲。
年,安徽人杨仁山移居南京,汇聚妙空法师等16人,在南京北极阁创建金陵经书处,后来搬到花牌楼。他们收集散佚的刻版,渐渐以印刷佛经而有名,其刻本被称为“金陵本”。晚清中国佛教衰蔽,杨仁山以此复兴中国佛教。
金陵刻经处成立以后,印行流通了数以百万册的佛经,但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直到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年,筑室于金陵城北延龄巷,为存经版及流通之所。”
他对各类佛教典籍热心搜求,甚至从日本、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等多种国内早已失传的隋唐佛教著述,并加以刻印发行。
为复兴佛教义学,杨仁山以金陵刻经处为弘法道场,研究、讲学、刻经,振兴义学。
年,金陵刻经处内创办祗洹精舍,培养佛学人才。年,金陵刻经处又设立佛学研究会,杨仁山自任佛学主讲,每半月讲经一次,每月开会一次。
金陵刻经处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汉文雕版印刷佛经流通中心。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式家具
描金彩漆的最美陪嫁,造价堪比一套房
“话说西门庆自娶了玉楼在家,燕尔新婚,如胶似漆。又遇陈宅使文嫂儿来通信,六月十二日就要娶大姐过门。西门庆促忙促急攒造不出床来,就把孟玉楼陪来的一张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陪了大姐。”这是《金瓶梅》第八回的情节。
西门庆的五妾中,孟玉楼是个多金的寡妇。媒婆向西门庆提亲,上来介绍就是:“手里有一份好钱,南京拔步床也有两张……”孟玉楼过门没几天,西门庆反手就把描金彩漆拔步床给了自己女儿当陪嫁。
这是个什么神奇的家具?文中提到的“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是指南京出产的,描绘着金色、五彩花纹的精漆拔步床,一种苏式家具。
晚明,“江苏制造”的苏式家具,已有用嵌螺钿、款彩等漆器髹饰工艺制为装饰,其中以扬州工、金陵工最为出色。
苏州工擅长制硬木家具,扬州工擅长用各种漆器髹饰工艺制杂木髹饰家具。
文中所说的拔步床是一种木结构的床,外形看起来像一间小屋。木质的雕梁画栋,在朱漆或黑漆上面描画金色花纹,图案有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上有顶盖,四周有立柱、围廊,有的还安装了窗子。床两侧可以放桌椅、灯盏,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南方温暖蚊蝇多,这种床方便挂蚊帐。
根据小说描述,精致的拔步床都造价不菲,有的快赶上房价了,作为陪嫁绝对有面儿。
南通手工染缬
世人只道织锦妙,蓝染印花吐“芬芳”
灿若云霞的锦缎,不是家家都用得起的。陪伴柴米油盐生活日常的,是蓝印花布。
传说中,一对善良的夫妻住在山中的小茅屋里,每天耕地织布,日子过得清苦。
夫妻俩正在干活,迎面走来两个衣衫褴褛的人。两人一开口就向夫妻俩讨饭吃。夫妻俩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却饿着肚子。
两人离开前,嘴里念念有词:“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
第二年春天,路边长出一种奇怪的草,怎么锄也锄不掉。丈夫突然想起那两人唱的歌,灵机一动:不如试试拿来染布。
夫妻俩割了许多草,放进染缸中,把布匹放进去,却发现染不上色。
这天夜里,有人敲门求宿,夫妻俩一看,竟然是去年讨饭那两人。夫妻俩见他们可怜,便让他们留在染房里过夜。
夜里,两人将染房角落堆着的稻草和石灰混着酒,一股脑倒进染缸,用木棍搅拌。
夫妻俩醒来,只见染房一片狼藉。白布放进染缸,漂亮的青蓝色布出缸。
那两个人,就是天上的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发明了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他们口中的草就是蓝草。
传说归传说。“春来江水绿如蓝。”历史上,江苏是手工染缬技艺发达的区域之一。《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药斑布是“宋嘉定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
清代,药斑布染缬技艺在江苏各地流行,南通及周边启东、海门等地都有染坊,还有“印花担”肩担桐油纸花版走村串户。
惠山泥人
千百船只来无锡,只为这个“大阿福”
无锡惠山是个风水宝地。俗语道:惠山古迹多、寺庙多、祠堂多、香客多、游人多,烂泥嬷嬷多。这里的烂泥嬷嬷指的就是惠山的泥人。
惠山泥人制作的材料就是惠山当地的黑泥。从前一到农闲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做泥人,自古就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
相传,惠山泥人已有年的历史。清朝时期,惠山出现了规模比较大的泥人作坊,大师王春林的泥人作品五盘泥孩儿进献到了皇宫,乾隆皇帝啧啧称赞,也推动了当时惠山泥人的发展和繁荣。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大阿福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
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
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随之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大阿福”。大阿福也成了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
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
常熟花边抽纱
从舶来到外销,这种花边成国潮
衣领上、袖口边、窗帘上总是会有很多漂亮的花边,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