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
是我国的传统瑰宝
简简单单的几味药草
煎煎煮煮就成了治病的良方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医疗的便捷
医院都提供了
代煎和免煎中药服务
但还是有很多未普及地区
以及患者把中草药带回家煎药的情况
有很多患者觉得中草药太脏都会先洗过一遍水,也有患者认为中药一定要熬久点浓一点有效果......所以,中药怎么煎?
真的是门技术活
本期达摩把脉,我们邀请到了成医院老年病科胡泉副主任医师给我们说说“科学的中药汤剂煎煮法”。
字很多,但很细,很有用
建议收藏
煎煮容器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防止这些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煎煮用水古人对煎药用水非常讲究,如常用流水,雨水,雪水等,现一般饮用水就可以,以澄净清洁为原则。煎煮中药汤剂,很多人用的是自来水。殊不知,自来水中含有一定的氯,是不宜直接用来煎煮中药的。若用自来水煎煮中药,必然会对中药有效成分产生不良影响;使药效大打折扣。去除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将自来水烧开。因氯在加热过程中会随水汽逐渐蒸发掉。煎煮方法1.泡:每剂药物煎煮前均先用冷水浸泡(没过药物为度)半小时左右。其目的是使药材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水分渗入到药材细胞内溶解有效成分形成浓溶液,产生渗透压,使有效成分在煎煮时易于扩散到组织细胞外的水中。另外,还可避免直接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中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妨碍有效成分渗出。2.用水量:药物浸泡半小时后,再根据药物吸收水分的多少和药材质地,药物性质及煎煮时间长短,一般再适当添加水至高出药面2厘米左右。如质地紧密坚硬的根茎,矿物类,药性滋补需要煎煮久的药物可适当多加一些水(高出药面2.5厘米左右),质地疏松的花叶类,药性芳香辛散不需久煎的药物可适当少加一些水(高出药面1.5厘米左右。3.煎煮次数:一般每剂药煎两次,有的根据需要再煎煮一次。4.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5.煎煮火力(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煎煮的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一般在药物煮沸前用武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疾病的中药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三大误区误区一
中药材有沙、土等杂质
要仔细清洗,对吗?
不对
一般人们认为,中草药大多以植物的根、茎、叶、花为主,从山上或泥土中采集后晒干而成,难免有沙、土等杂质存在,因此在煎前要仔细清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店里出售的中药,通常都是去除杂质后经加工、炮制、脱水干燥后制成。因此,在煎服前,不需要反复水洗,更不能用水长时间浸泡后清洗。误区二
中药用热水浸泡
效果更好,对吗?
不对
发
如果直接用热水煎煮,中药所含的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并使细胞壁硬化,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阻碍内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药所含高分子物质,遇沸水后易形成胶体,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渗出。中药切制、粉碎时,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热而糊化,阻碍药材毛细管通道,使水分难以渗入,成分溶解后又难以向外扩散,最终影响成分煎出。
误区三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对吗?不对中草药是一种植物药,比重较轻,即使经过浸泡,也会浮于水面,所以不能用这种目测的方法。计算加水量要考虑到中草药的体积、重量、吸水性,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中药煎制成汤剂后药量的多少。按照“每日一剂,每剂煎煮三次,取每次煎后药汁混合共约毫升,分三次服用”的原则,确定加水的多少,最为合理。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量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具有*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质轻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煎汤代水2.包煎: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出3.另煎: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4.烊化:粘性大,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单独溶化,再与其他药兑服5.冲服:贵重药,细料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琥珀,沉香等。6.泡服:挥发性强,易出味的药,泡服即可所以,煎煮中药并不像泡茶
那么简单~
保证药效,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快快收藏转发
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吧!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