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你注意过金匮这个方吗会用的都是大师
TUhjnbcbe - 2022/3/12 17:52:00

-

风引汤


  风引汤,源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大*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除热瘫痫(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巢元方云:脚气宜风引汤。


  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焦树德教授自60年代起常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其经验方:大*、干姜、龙骨各60g,桂枝45g,甘草、牡蛎各30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g,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g,以水2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2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1日服1次,灵活掌握。[焦树德经验方.风引汤.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1(12):13]


  案1 癫痫(何任医案)


  朱某,男,36岁,年11月6日来诊。癫痫已久,每周发作2~3次。发作时神志不清,痰鸣,手足搐动,片刻而苏,影响工作。苔厚,脉弦,宜平痫为主。本例用方系《金匮要略》风引汤,除减白石脂加石菖蒲外,余均照原方。方药组成:紫石英18g,寒水石18g,滑石18g,赤石脂18g,生石膏18g,大*9g,干姜9g,龙骨18g,桂枝9g,牡蛎12g,石菖蒲9g,甘草12g。上药各研粗末,和匀再研,贮藏。每晚临睡时吞服6g(或煎服,量略多)。服药未尽,癫痫旬余未作,病者家属欣喜不已,又续配进服。


  原按 《金匮要略》风引汤以“除热瘫痫”为主治,故用重镇之品,清热亦较峻猛,且配干姜、桂枝稍加制约,然每服量并不重,故临床上少见不良反应。用治癫痫可使癫痫之发作间隔延长。关于本方之主治,原文虽为“除热瘫痫”,但古代医家亦有认为其义未能明允。《本草纲目》“除热癫痫”,改“瘫”为“癫”,验之临床,颇能相得。[何任.金匮方临床医案.中医学报,,27(5):-]


  案2 中风偏瘫(*竹斋医案)


  冯某,女,17岁,北京市人。患痉挛性右半身不遂病近一年,于年6月12日初次门诊。检查病人右臂不能举,肘屈腕挛,手指拳曲如钩,不能伸展,下肢强直,脚踝挛急,行走不便,两手脉弦细,诊断为痉挛性半身不遂,初期偏枯病。针肩髃、肩、曲池、阳溪、合谷、后溪、风市、阳陵泉、解溪、丘墟、内庭等穴,共针19次;服小续命汤,每日1剂,分2次服,共27剂;防风汤5剂。手能上举至头,但手腕拘急,掌指拳曲,须用左手力擎才能伸屈,而放手随曲如故。改服风引汤散,每剂5钱,水煎服,日2次,共服20剂而手腕舒展恢复正常。至11月20日停诊。


  原按“风引汤”出自通行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原方由大*、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共十二味组成。主治风热瘫痫,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瘈等证。*氏认为,所谓“风引”,指中风而牵引,即指瘈,也就是类似瘫痫的病。刘河间治夏时中暑的“天水散”,由滑石、甘草、辰砂组成,即从此方化出。(语见先生手著《伤寒杂病论会通》一书)。据笔者查考,巢氏《诸病源候论》,王焘《外台秘要》,孙思邈《千金要方》以及《中风诊》等书,均有关于运用此方治疗脚气、风痫等病的记载。因其清热重镇,舒缓筋脉之效似甚卓著,故录之以供参考。[苏礼.*竹斋运用经方医案选评.陕西中医,,9(3):97]


  案3 腰脊酸楚(殷品之医案)


  萧某某,男,33岁。一诊:腰脊酸楚,犹如火灼,有时走窜周身四肢。当其走窜他处时,腰背灼痛减轻,舌红而鲜艳,脉浮滑而数。病延13年,此系络脉空虚,风火为患,治以养血镇肝清热。拟《金匮》风引汤出入:大生地、京元参各12g,左牡蛎30g,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赤白石脂各15g,紫石英10g,大白芍、全当归、炒*芩各9g,生石膏20g,生甘草3g。3剂。


  二诊:服药后,诸症缓解,颇欲睡眠,佳象也。脉弦数,舌尚红,药既中肯,再予前法续进:大生地24g,左牡蛎、生石膏各30g,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紫石英、赤白石脂各15g,川桂枝(后入)、粉甘草各3g,炒*芩、炒白芍、净萸肉、野百合各9g。3剂。


  三诊:投养血镇肝清火之剂,走窜灼热之势已轻。肝为藏血之脏,阴血不足,则风火走窜,非镇肝不足以遏其走窜之势,非养血不足以填其络脉之虚,非清火不足以息其灼热之焰。再予前法续进:生地*、花龙骨、全当归、赤白石脂各12g,炒*芩、炒赤芍、滁菊花各9g,生石膏、左牡蛎各30g,寒水石、紫石英、灵磁石各15g,川桂枝3g。3剂。


  四诊:以往遗泄后,周身走窜甚剧,腰部灼热酸楚亦增。前昨二日遗泄,未见周身窜动,腰部灼热酸楚亦不若前甚,仍予镇肝息风、养血清热:大生地、石决明各18g,生石膏24g,牡蛎30g,花龙骨、赤白石脂、紫白石英各15g,粉丹皮、炒*芩、朱茯苓、滁菊花、大麦冬各9g。5剂。上方迭进十数剂,风火已息,诸症俱消。由于腰脊酸楚曾因跌扑所致,以后各诊用祛瘀通络为主,而获全功。

殷师曾云:“风引”,意即中风抽掣牵引之谓,后世亦称“搐搦”“痉挛”,多由肝阳暴亢化风所致。本方重在清热潜镇,收敛浮阳,实开后世治中风用潜镇之先河。后世王孟英、张伯龙、张山雷诸氏,对中风属于内热生风,气火上升之病,恒常用潜镇与滋填并进,实导源于本方。该病员虽证非中风,而由火热盛,肝风内动所致,与内风病机,实相一致,故可借本方加减治之。即癫痫一类的疾病,亦均可加减运用而有所获效。[殷品之.《金匮》风引汤治验体会.50]


  案4 狂证(罗继光医案)


  胡某,女,28岁。胡与其夫关系不甚融洽,渐致食少,不寐,久则语言错乱,喜怒无常,在当地经多方求治,用利气豁痰、清心开窍、涌吐痰涎等法及西医药治疗近3月,均无效。后送至某精神病院治疗月余而好转。但返家不久又复发,常越壁而逃,昼夜不归,不食,如是荏苒已半年。家人将其缚于室,延罗往诊。症见哭笑无常,面红目赤,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若卧则拥被,蒙头裹面,有濇濇恶寒之状,抚其身则冰凉,大便数日1行,状如羊屎,小便*而短少。视其所服之方,凡治癫狂痫病之剂,几乎尝遍。此乃肝郁气逆,化火乘心,心神被迫,诞妄由此而生,且常离家外宿,饱经风露,故欲愈此者,必安内攘外,表里同治,风引汤是其对证效方也。

处方:桂枝10g,干姜10g,大*(后下)10g,龙骨(打碎)16g,紫石英(打碎)10g,牡蛎(打碎)25g,滑石32g,寒水石12g,蒺藜10g,赤石脂12g。水煎送服琥珀10g,2日1剂。


  二诊:服上方1剂后,便溺遍床,狂作时间短而间隔时间长,神志略清,大便溏泄,两目微红,舌绛、苔*燥,六脉弦数。既已见效,于前方加香附10g,郁金(打碎)10g,生麦芽15g。嘱其再服4剂,以观动静。


  三诊:服上方4剂后,便反不溏,每日1行,神志清醒如常人。又先后投以安神定志丸、归脾汤加减调理月余而康复。以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罗常均,夏爵秀.罗继光临床验案评析.中国医药学报,,8(4):40]


  案5 瘫痫(赵锡武医案)


  余一乡闾,卒染中风,半身不遂,知觉亦失,虽药饵调摄,仅能扶拐蹒跚而行,胳臂终不为其所用。一次余往探望,彼送余出门道别之际,卒然仆倒在地,旋即抽搐大作,那废异失用之臂亦强直搐搦。俟其神识得慧,其胳膊依然如故。此后,余又曾见类似发作多次。可见仲景以“瘫痫”二字命名斯疾,诚属一绝妙的传神之笔。所谓“瘫痫”者,正是其病又瘫又痫之谓也。


  风引汤之命名,亦良有深意。喻嘉言谓《金匮》篇中“有正气引邪,涡僻不遂等语,故立方即以‘风引’,名之”(《医门法律卷三·中风门》)。其证治病机,喻氏认为,“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瘫痪者,以风火挟痰注于四肢故也。观《金匮》此方,可见非退火则风必不息,非填窍则风复生,风火一炽,则五神无主”(同上),是以风火复燃,则阳动而为痫。喻氏对风引汤药物配伍关系之分析,也颇精当,可资临证揣摩。因此余又将其主治范围推而广之,用以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癫痫等病符合本方证治病机者。由此可见,古人之说不可轻率否定,只有经过实践方能识妙通玄。[朱邦贤,周安方,陈士奎,等整理.赵锡武医话选.广西中医药,,(4):26-27]

四两大*二牡甘,龙姜四两桂枝三;

滑寒赤白紫膏六,瘫痫诸风个中探。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被遗忘的古方.1》钟相根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注意过金匮这个方吗会用的都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