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中药的气味来归属阴阳,阐明药物的治疗作用
关于中药之阴阳,首先从气味上分阴阳,气为阳,味为阴,而气又有寒热温凉之别,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阳药治疗阴病,阴药治疗阳病。比如附子,味辛、甘,性大热,为阳药,用以治疗阴病,比如寒性疾病;生地味甘苦,性寒,为阴药,用以治疗阳病,比如血热病。另外,两种中药,往往是气一样,味不一样,也有味一样,气不同,因而在机体上所发挥的药理作用就不能一样,或者有相同点,同样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人参之甘温味苦,白术之甘苦而温,这两种药都是温性的,但一种是甘而微温,一种是甘苦,这就是味的相异,因而作用也就有了分歧,虽然两者都属于阳药,但白术偏于健胃,而人参偏于兴奋,兴奋脑神经,升高血压。
中药“附子”
2.以中药的升降浮沉来归属阴阳,阐明药物的治疗作用
升浮多属阳,沉降多属阴,故有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者,偏气分,阴者偏血分。阳者多鼓舞,强壮,偏走上发表,如人参、白术、羌活、菊花。阴者多滋补、限制、偏走下走里,如熟地,*柏,*芩,大*。纯阳则发热,如附子、干姜;纯阴则寒,如石膏。质地较轻的中药,如菊花、金银花、浮萍、桑叶、灯芯草等,治疗多半是机体上部的疾病,质地较重的中药,如生地、熟地、肉苁蓉、大*、牛膝等,治疗多半是机体下部的疾病。有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等一些质地较重的中药,能够治疗由于肝火上炎引起的失眠,也是利用这些药物的沉降之性。
中药“人参”
3.以阴阳的理论来决定中药在方剂中的配伍
医生为病人开方时,不是单独一味味中药的堆砌,而是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的,比如气虚的病人,医生不会只开补气药,而是在补气药中加入一两味行气药,比如陈皮,这样就不会导致气滞;又比如血虚的病人,高明的医生不会一味地开补血药,补血药加入一些活血行血药,会让病人在补血的时候让血液“活”起来。标本兼治也是中药的阴阳的一种表现,标是可以看得到的,表现出来的症状,在外,为阳;本是看不到的,需要医生去推断,在内,为阴,中医用药讲求标本同治,一个好方子里既要有治疗标的中药,也要加入治疗本因的药物,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以上都是阴阳平衡理论在中药用药中的体现。
中药“陈皮”
4.以五行学说来指导中药的炮制
一味中药经过炮制后,往往可以变成几种功效不同的中药,甚至可以变成功效相反的两种药,比如菟丝子就有生菟丝子和盐菟丝子之分,厚朴有生厚朴和姜厚朴之别,山楂有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的炮制品,生地*和熟地*同样是来源于地*,通过炮制,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功效,这些都是通过中药的五行学说来指导的。中药五行,酸、苦、甘、辛、咸,比如五味子,想要增强它的收敛功效,就通过酸性的醋来炮制,所以就有了醋五味子;益智仁,想要增强它入肾的作用,就用盐水来炮制,成为了盐益智仁。中药的酸苦甘辛咸,对应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想要药物入肝经,就用酸性物质炮制,想要药物入脾经,就用甘性物质炮制,想要药物入肾经,就用咸性物质炮制,这就是用五行学说指导中药的应用体现。
中药“菟丝子”
5.以阴阳学说来解释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治疗疾病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调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西药与中药差别较大,由于西药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因此,西医的药理学和治疗学表里一致,可认为一种化学原理;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择自然药物,通过阴阳调节机体的平衡,从而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所谓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应用同一中药或者方剂后产生的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方向的作用,从而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以恢复动态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作用。不同病理状态下,同一中药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例如中药的止血药三七、蒲*、益母草均具有止血与活血化瘀两方面的作用,当机体内部出现出血时,这些中药就只发挥止血的作用,而隐藏活血功能,当机体出现淤血时,他们则选择性的发挥活血的作用;又例如冬虫夏草能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1生成,呈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又能显著拮抗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引起的脾脏重量减轻及脾淋巴细胞E玫瑰花结形成率减少,显示细胞免疫促进作用。这些都是中药内部阴阳发挥的作用,解释了同一中药的能够产生两种截然相反作用。
中药“三七”
6.以中药五味的五行配属与五脏的相生关系确属归经
凡药色青、味酸、气躁,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如茵陈、青皮、吴茱萸皆入肝经;凡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如红花、鸡血藤、栀子皆可入心经;凡药色*、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如甘草、*芪、*连,可入脾、胃经;凡色白、气腥、味辛,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如白芷、白芨、白芥子、贝母,可入肺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经、手太阳膀胱经,如熟地*、何首乌、磁石、墨旱莲、女贞子可入肾经。人之五脏,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性,五脏间有相生关系,用药之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懂得中药的五行规律和相生相克关系,我们就能推断其归经和确定疾病的治疗法则。
中药“红花”
7.以中药五行对应五脏的生理特点来确定五味之补泻
肝,属木,木宜疏而不宜郁,喜散而恶收,辛味能散、能润,食辛以散之,故肝以辛味为补,酸为泻,如青皮具辛味,其疏肝为补;白芍味酸,柔肝为泄。心,属火,火性炎上,有温煦、主血脉、藏神之职,心火过于亢盛,是因为水火不济,所以食咸,咸从水化,能使水火相济,故心以咸为补,以甘为泄。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居中焦,化生气血,散精以充肺,食甘以散之,易受湿困,苦能泄、能燥,故脾食苦燥之,故脾以甘为补,以苦为泄,如甘草、白术、山药味甘可补脾气,苍术、陈皮、味苦可燥湿健脾。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应秋气,肺气宜聚不宜散,宜食酸以收之,故肺气以酸收为补,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苦能泄,故以食苦以降泄,故肺以酸为补,以苦为泄。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司藏精、主水之职,肾主闭藏,故肾气宜坚,食苦可以坚固肾气,故肾以苦味为补,咸能软坚,以咸味为泄,如*柏味苦,可以坚阴为补,盐制车前子以泄肾浊为泄。
中药“甘草”
综上所论,以中药的气味来归属阴阳,阐明药物的治疗作用;以中药的升降浮沉来归属阴阳,阐明药物的治疗作用;以阴阳的理论来决定中药在方剂中的配伍;以五行学说来指导中药的炮制;以阴阳学说来解释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以中药五味的五行配属与五脏的相生关系确属归经;以中药五行对应五脏的生理特点来确定五味之补泻的中药药性理论中均渗透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峰林.金辉.王瑞琼.袁菊丽.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论中药药性[N].甘肃中医学院学报,-6(32).
[2]张恩户.李有林.于克惠.从阴阳自和谈中药调整作用[J].现代中医药,(5):1-3.
[3]姜德津.关于中药之性、味、阴阳药理学说的肤浅认识[J].山东医刊,(4):53-55.
[4]赵正孝.中国哲学对中药药性阴阳认识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86-8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