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余原创
空调病多阳虚,也有外寒里热,也有气滞热郁等等原因,今天我们单纯谈谈阳虚怕冷,浑身痛疼的空调病。
中医常说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当以阳用为重。何也?仲景日:“有阴无阳者死,从阴出阳者生。“故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所以治疗阳虚的空调病自然要温阳补阳。
尤拙吾日:“阳明津涸,舌于口燥,不足虞也,若并亡其阳则殆矣。”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之盈亏,阳气实左右之。关于维护阳用之治法,钓而言之,不外乎升阳、温阳、通阳、养阳、潜阳五法。兹分述如下,
1.升阳重在升脾阳升发乃阳气之本性,不升便是病态。
升发脾胃中阳之气,东垣学说在《脾胃论》里颇有阐发,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并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阴火才能戢敛潜藏。”
又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因此,其在理论.上就非常重视升发脾胃之阳,在治疗上就着重于升阳补气的药物。虽然有时也用苦降之法,但只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代表方剂,认为内伤是不足,应用补益法,但必须认清确属内伤才可使用,还应领悟在升阳补气药中,若单补脾胃而不升阳气,此“补”不足为用,单用升药而不补脾胃,此“升”只是无根之升而无升阳补益之功。葛根、柴胡、升麻-类药,善用之则升阳气,不善用之则竭胃掖劫肝阴。
叶香岩说:“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即是指出升阳气药应须与补脾胃药结合运用才能发挥补中益气升阳的应有功效。阳气不升之证,临床所见甚多,“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以头为诸阳之会,清阳出上窍,阳气不升而受于扰,首当其冲也。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也有出现胸闷气促等症,以为诸阳之会,清阳出上窍,阳气不升而受于扰,首当其冲也。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也有出现胸闷气伲等症,以胸中之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也。升清降浊,益气泻火,也是东垣在治疗用药上的一种变法,如升阳汤治“膈咽不利,逆气里急,大便不行”的病变,方中以*芪、升麻为君,生熟地、当归、*柏、苍术为臣,佐以青皮、槐子、桃仁,和以甘草。此方重在升发阳气,因为逆气里急诸证是由于清阳不升,以致浊阴不降的结果,方中归、地、*柏、苍术等以滋阴和营燥湿泻火,也是为了照顾元气,同升阳益气药配伍,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维护人体本身的阳用功能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2.温阳常在温肾阳,温阳主要用于回阳教逆,治疗心肾阳气衰竭的阴寒重症即将亡阳虚脱之证。如《伤寒论》中的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等方药均以干姜、附子为君,配以人参、甘草温阳益气,诚为正治不易之法。然虽得挽救,已属焦头烂額。张景岳说:“阳衰者,即阳亡之渐也。”与其焦头烂额于亡阳之时,何如未雨绸缪于阳衰之候。《伤寒论》提示“脉微细,但欲寐也”,即属少阴心、肾之病,就当温其阳而治。
这一精神是应该深刻领会的。因此,要在临床诊治中见有脉沉细或微弱,形神虚衰气阳不足之证,不论其为何病证,就当温阳益气,以增强本身之抗病功能,为缩短病程及早康复,提高疗效,创造有利条件,确是治本之法。
通阳者与温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阳之药多取其性辛温之品,其目的不但是“温”而更在于“通”。很多怕冷的人,并非阳虚,而是阳郁,阳气不能舒布体表而怕空调。
温阳用附子为主,通阳则用桂枝。
论其作用有四:①通达卫阳,能治风寒表证,配麻*可促使发汗解表,配芍药则调和营卫。②温通经脉,配川鸟、羌活、防风等,能治风寒湿阻痹痛,配当归、川芎,桃仁、益母草等,能治妇女因气血寒滯所引起的经闭腹痛。③通阳化阴,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运行输布,因而水湿停帶形成的痰饮病。常与茯苓、白术、半夏等配伍应用,若下焦膀胱气化失司,以致小便不利者,可配猪苓、泽泻、车前子等,以通阳化气而利小便,所谓“下阳非桂不化”。④温通心阳,配茯神、酸枣仁、炙甘草、远志等,以治心悸征忡,配瓜萎、薤白、丹参、白檀香等,以治心阳不振所致的胸痹心痛。
养阳当温且柔养阳用于虚劳。纵观叶天士补肾,多用肉苁蓉,为何?肉苁蓉,从容之意,柔补肾阳。
久虚成劳:主要是精血不足,中阳气虚,多为慢性久病,治宜护摄养生。古有“理虚二统,治劳三禁”之说。
阴虚者统之于肺,阳虚者统之于脾;一禁燥烈,二禁伐气,三禁苦寒。肾为水(阴精)火(命火)之藏,乃生命之根本,所宜亟固,是故肺脾肾实为治虚劳之三本,然而脾胃尤为重要,
所谓“上损及下,下损及上,损不过中,过中则死。”所以补脾益,气甘温养阳,诚为治疗虚劳病之唯一大法。经日:“劳者温之”,盖亦甘温养阳补脾益气之义。要知养阳与温阳不同,心衰急服温阳之药则宜刚,非附子不能回阳。
补益养阳之品宜柔。药如参、芪、苓、术、归、芍、熟地、枣仁、萸肉、淮山药、杞子、苁蓉、菟丝、巴戟、炙甘草等,皆性温而柔润,均可适当配合选用。还有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鹿茸、鹿角胶、紫河车之类,既可填精亦能养阳;所谓“味归精,精归化”,“精化气、气化神”,“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
5.潜阳宜重平肝,尚需参合他法阳气本宜升发,但亢阳无制,又宜镇潜。如肝阳上亢,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肢体麻木不仁或震颤等症,治用金石介类重镇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等,以镇潜亢阳之害,并常与平肝滋阴等法同用。但有些病证,既有肝阳上亢,又有脾虚清阳不升之证。例如某高血压病人兼脘腹胀疼肠鸣便溏等症,这时,柴胡、葛根、*参、*芪、苓、术、淮山药、神曲等药,不妨与龙骨、牡蛎、白芍等潜阳敘阴药同时配用,升者升其清阳,潜者潜其肝阳,可以并行而不悖。又者病少阴伤寒,出现四肢厥逆,神昏,谵妄时,治可用参、附、干姜、枣仁、甘草等配伍磁石、龙齿、牡蛎等药同用,一以强心壮阳,一以潜摄镇静不使虚阳浮越。这又是温阳与潜阳并用的治疗方法。升阳、温阳与潜阳,本来是相反的两个治法,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反可以相成,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只要辨证准确、用之恰当,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下一期,我们再谈谈外寒里热的分型。